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00多年的发展使得美国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美国大企业的管理是围绕市场、人、效益这三个中心而进行的,其基本特点如下:(一)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在美国大企业中,企业总裁作为企业家,非常珍惜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因为美国与中国不同,美国形成的企业家市场使得后备的企业家人才非常充裕,时刻威胁着在职总裁的职位,使得在职者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企业下层员工,也是人人争先恐后。如果不努力工作,或不积极提高自身能力,不但提拨无望,还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美国大企业的员工上班之余,均再自费上大学,继续接受教育和各种培训,学习吸收新的电脑知识及各种专业知识,以跟上美国这个快节奏变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陈涛 《现代企业》2002,(7):16-16
提到中国企业开发海外市场,就不能不提海尔.从1995年首次向美国出口冰箱到今天美国的"海尔路",应归功于其成功的一系列海外市场的开发战略,如"先易后难"的战略,"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以及海尔所特有的营销方式及售后服务.海尔打入国际市场的策略是成功的,但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是凤毛麟角.海尔的成功是建立在对自身实力的正确评估,并针对海外消费群体的需求特点制定适当的市场开发策略.这并不是说任何企业在开发海外市场时都可以照搬海尔的模式,企业应因地制宜、寻求适合自己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雄厚的竞争力,在很多行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一些管理学家针对日本企业对美国经济的挑战,开始反省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并研究和总结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逐渐涌现出以通用电气"群策群力"模式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立即被誉为"静悄悄的企业革命"和"现代管理的成功之  相似文献   

4.
尽管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阵容奔赴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并且在华尔街刮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风",然而,伴随着美国监管机构紧追其后的稽查风暴以及纷至沓来的投资人诉讼大潮,中国赴美上市公司随即又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包剿"之中。特别是当一颗颗财务造假"地雷"在"中国概念"身上引爆时,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所遭遇的诚信危机已经十分严重了。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学习美国企业赢得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成功经验,了解美国知名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借鉴美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创建持续发展机制的成功做法,以增强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由河北省经贸委负责组织的"河北省企业优势比较与发展机制创建培训考察团",于1999年10月18日至11月9日赴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考察。在美期间,按照培训计划,重点围绕美国经济发展概况、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特点、政府宏观调控、国内国际市场行销、企业融资、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企业竞争优势等八个方而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交流。现将赴美培训考察情况简要介绍如下:一、美国企业赢得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及创建企业持续发展机制的特点(一)新历史阶段美国大企业的管理特点100多年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管  相似文献   

6.
"如何用创新科技帮助企业增强业务?创兴企业?" 2008年金融风暴的到来,使得很多人和很多企业在消费的时候改变了最初的计划.因为美国金融风暴影响的不仅仅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也危及了从事生产制造的实体企业.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靠市场,市场靠产品,产品靠质量,全面涵义上的质量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朱镕基总理在参观美国Nasdaq市场时曾留言"科技与企业的纽带,成功与希望的摇篮",对二板市场的积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在中国建立二板市场的意义不仅在于为高新技术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更在于它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机制,在二板市场发展的同时促进主板市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贾怀东 《企业导报》2002,(12):43-44
<正> 日本企业向来凭"以合为贵"而著称于世,特别是面临强大对手的竞争压力时,他们更是以"一致对外"为原则团结起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企业局部利益,联手战胜对方。1959年美国施乐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印机,从那时开始,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国一直保持着在世界复印机市场的垄断地位。施乐复印机关键  相似文献   

9.
温碧燕 《企业活力》2004,(12):44-45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成为营销领域的热点话题。 "市场导向"的含义非常丰富,但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却把这个概念狭义地理解为企业对当前的顾客需求和市场结构做出被动反应,即企业在现有市场环境的约束下,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杰华斯基(Bernard Jaworski)等人认为:"市场导向"有两类不同的含义,一是"市场驱动",即企  相似文献   

10.
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美国迪斯尼(Walt Disney Co)公司创造的米老鼠卡通人物,为经济萧条环境下沮丧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不仅促进了美国娱乐影视业的逆势崛起和激活美国经济,还在市场寒冬中上演了企业"过冬"的童话传奇.特别是公司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这位富有创造性的商业奇才,以经营"娱乐"的方式给世界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溢.  相似文献   

11.
随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对顾客的争夺.在美国、日本等零售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零售企业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顾客.顾客已成为零售企业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顾客,谁便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曾经在营销学和零售业历史上风靡一时的有名的"啤酒与尿布"的故事,使一个新的概念"顾客信息"走进了零售企业.  相似文献   

12.
王亮 《英才》2013,(7):76-77
"我们到了香港市场才知道,定价权是掌握在国际投行的手里,什么都得听人家的。"一向在全球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美国投行们,为何在香港市场放下了身段,甚至有些卑躬屈膝?在美国本土,高盛、摩根等美国投行一项IPO的保荐费基本是维持在4%-  相似文献   

13.
强生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强生(Johnson and Johnson)——成立于1887年,是全球著名的产品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在全球拥有198家子公司,为175个国家的医疗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年销售额超过363亿美元,在全世界医疗保健产品生产企业中名列第一。其中,最为中国消费者熟悉的产品有强生婴儿护理系列、邦迪创可贴、西安杨森制药、强生女性卫生用品系列、泰诺制药、强生抛弃型隐型眼镜等。美国"互动及信誉协会"通过对普通市民访问的方式,发表了美国企业的评价调查报告——选出"最好"与"最差"的60家企业,并将结果以"RQ"指标表示出来,强生公司再度位居"最好"首位。在美国《财富》杂志2007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列第112位。  相似文献   

14.
"一个未经历过市场风雨考验的企业,算不上真正成功的企业,只有经历过市场风雨之后依旧保持不败的企业,才算得上真正成功的企业",这是美国战略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对那些处于危机考验企业经常说到的一句名言.  相似文献   

15.
<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年9月第97卷第4期刊登了Kira.Fabrizio,Nancy.Rose与Catherine.Wolfram合作的一篇题为"市场能够降低成本吗?对美国发电企业规制重构效率影响的评价"(Do Markets Reduce Costs?Assessingthe Impact of RegulatoryRestructuring on U.S.Electric Generation Efficiency)的论文.作者考察了近10年来美国发电企业规制重构后市场是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中期,由美国IBM公司董事长T.wat-son首创"CorporateIdentity"即CI战略,我们称之为"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外部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产品特点、营销策略、人员作风等)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如在深闺绣阁,由国家养着。到了市场经济,一个渴望成功的企业就像成熟待嫁的闺女,必须大大方方走到市场这位"公婆"面前去。怎样面对日益挑剔的"公婆"?自身素质固然重  相似文献   

17.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块没有特殊资源和关照的荒野上,诞生一批成功企业。但冷静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企业的中国市场,美国企业的全球市场”格局。美国企业进不来,中国企业也没走出去。原因在于市场和技术两个维度,PC互联网产业都是美国主导。  相似文献   

18.
许琳 《企业文化》2004,(6):49-51
海尔一点不可怕 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的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一马当先。 海尔在短短的时间内便迅速占领了美国近50%的小于180升 容量的电冰箱市场,海尔的"五星级服务"深入消费者人心 ……然而,一位日本朋友在完成了为时3天的海尔调研后,对 我大声说:"海尔这样的企业对我们(日本)来说一点也不可 怕!"  相似文献   

19.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合并、兼并和收购。在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越来越依靠兼并收购这一手段拓展经营,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企业的外部增长目标。一、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J·斯蒂格勒曾说过:"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那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企业资产并购既然如此广泛地使用,那么它必然存在着内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英才》2011,(1):98
早前的东亚出口、美国高消费,以及资源供给国的"三角循环"的经济模式,已经被金融危机打破。"十二五"规划中最突出的思考就是,未来全球的市场在哪里?陈建明(嘉宾主持、德勤全国客户与市场战略主管合伙人):全球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甚至于政治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也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有哪些发展机遇?范黎波(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英国在工业革命以后保持了68年的发展,美国则发展了70年,中国已经高速发展30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