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但是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一直维持着以直接行政调节为主,缺乏有效的间接调控手段,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因此,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有效运用各种间接货币调控工具,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进而全面提高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其余的列入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我国正式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我国的货币政策按主要任务和调控方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7)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实行以贷款限额管理为主的调控方式;第二阶段(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紧缩,取消贷款规模控制,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之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出现连续负增长。由于早几年形成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不良贷款问题突出,商业银行体系面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艰...  相似文献   

3.
张宝诚 《新疆金融》2006,(11):41-42
一、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分析随着货币政策体系的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间接调控体系,初步形成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个体的传导体系,建立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而在传导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传导不畅的问题。(一)中央银行层面1.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虽然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  相似文献   

4.
自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到1994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即通过控制贷款规模来控制货币,当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贷款规模。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发展和国际收支量的扩大,直接调控的局限性逐步显现。从1995年开始,我国采取了目前的非完全型的间接调控方式,即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并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执行5年来,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如何?区域性人民银行的可操作性如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在此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始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直接调整利率的水平、结构到尝试转变利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一条渐进的、可控的变革路径.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角度而言,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调控手段从数量型向价格型逐步转变的过程,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健全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也是畅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基础和前提.鉴于此,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背景,从健全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角度探讨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有关问题具有理论和政策操作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货币政策的货币市场传导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通过货币市场的作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条基本渠道。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货币市场和利率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有待完善,利率尚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通过发展货币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来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已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肖钢 《中国金融》1997,(9):8-9,11
新形势下的现金管理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肖钢现金管理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贷款规模和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直强调现金管理。近几年随着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以直接调控为主逐步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过渡,特别是“九五”计划明确...  相似文献   

8.
《广西金融研究》2002,(5):25-27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政策之一,我国在"九五"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和反通货紧缩,先后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两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实施,对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币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基层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货币政策效应还未完全得到显现,本文通过对基层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针对存在问题,着重探索完善货币政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逐步实现了由行政性的直接调控手段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手段的转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政策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市场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我们的货币传导途径又出现了新的梗阻。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中出现的约束条件,以规范的方法对货币政策的三条传导途径在我国出现扭曲、变形直至发生梗阻的成因作出了经济学的解释,指出其根源在于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手段与经济环境的市场化程度不相匹配,尤其是缺乏规范、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所需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近年来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认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在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出现了货币"渗漏",大量货币不是有效地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而是"渗漏"到资本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产生了削弱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漏斗"效应和"黑洞"效应.它们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使持续5年多的"积极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针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漏斗"效应与"黑洞"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逐步抑制货币供给"渗漏".  相似文献   

11.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以业,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逐渐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方式,货币市场也在快速和稳健的发展,货币市场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联系更加密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具备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认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当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1.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机制.在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坚定“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大前提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同时,要与产业发展保障制度相配套.2004年10月央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本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取得初步进展.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提高宏观经济分析预测能力;建立金融规划系统,合理规划基础货币,增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放宽信贷政策的限制.另外,为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和对金融体系的控制,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的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完成从电子联行平滑过渡到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同城票据清算和资金清算自动化.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已逐步由直接调控转向了间接调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进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现金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流动性上看也是最活跃的层次。因此,加强现金管理,控制现金投放,是整顿金融秩序,防止非法资金合法化,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类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加,现金管理工作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被削弱或被人们忽视。从调查情况看,现金管理了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陶湘 《金融研究》1996,(5):10-11
论影响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金融因素中国人民大学财金系陶湘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九五”时期将会发生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将以物价稳定为首选目标,二是货币政策调节工具将由间接调节工具体系替代直接信用控制为主的格局。在这一转变时期,货...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体系,核心是改变现行的以贷款限额管理为主的行政性直接调控,实现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间接调控。其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必须具有控制基础货币及其派生能力(即货币乘数)的有效手段。这些方面的现状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经济目标,而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因此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中央银行制定、实施货币政策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已基本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过程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国民收入。在这个传导体系中,受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等因素的影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变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下中介变量作用的检验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变量:工具变量、中介变量、目标变量.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通过直接控制工具变量来操纵中介变量,达到间接影响目标变量的目的.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尚未进入货币政策变量系统,而实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间接调控,其传导机制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