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一事不再理"原则(一)各国对该原则的适用近现代刑事诉讼普遍将"一事不再理"原则作为应遵守的国际准则。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直接接受了古罗马"即决案件"的理论,发展为既判力理论,强调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不再理";而英美法系国家继承了古罗马"一事不再理"的精髓,并将其  相似文献   

2.
证据不足无罪判决对于控审职能的分离、诉讼效率的提高和人权保障来说意义重大。但我国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变更程序不能达到国际上普遍遵循的"一事不再理原则"要求,表现在发现新证据、事实时可以重复追诉、审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修正,从而更好地发挥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小丽 《企业导报》2011,(20):155-156
对刑事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司法正义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我国目前的侦查权严重缺乏中立的司法权的控制,由此导致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严重侵犯被追诉人人权的现象屡禁不止。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对侦查权的司法控制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侦查权的性质入手,通过分析我国侦查权行使的司法现状,提出了在我国对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在考察“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历史渊源、具体内容的基础之上,认为其与我国现行的审判监督程序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即“上诉不加刑原则”注重保障被告人的上诉权,实现程序公正,而审判监督程序则侧重于实体公正的发现。进而提出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建立有条件的不加刑制度,充分维护被告人的上诉权,以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是现代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确立沉默权有利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权的保障;有利于遏制刑讯逼供行为,客观上促进我国法证工作的进步,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同时就我国现阶段确立沉默权制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闫帅乾 《中外企业家》2009,(3X):124-125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刑讯逼供侵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导致了大量冤假错案的产生,严重损害了司法的权威。为了打击这种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即刑讯逼供罪,刑事诉讼法也明令禁止刑讯逼供。但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屡禁不止。导致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学界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遏制刑讯逼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已受到各部门法的重视,因此在刑事诉讼法领域,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问题已成为重要课题。在侦查讯问阶段,犯罪嫌疑人与侦查机关的地位明显不平等。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经规定了犯罪嫌疑人享有哪些权利,但其规定很不完善,侵犯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我国司法公正形象。本文通过对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完善措施进行构想来进一步介绍我国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于同案被告人而言,由于存在利益上的关联以及我国未确立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因而不具有证人资格,不能成为反对其他同案犯的证人.但是,对于某些无法取得其他证据或比较隐蔽的重大案件,鉴于对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统一的考虑,有必要在一定条件下赋予同案被告人证人资格,以尽可能实现对实体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深入发展,包括沉默权在内的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制度,不断在各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得以确立。我国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而公约的"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义务"是相悖的。针对沉默权人权标准国际化趋势,应对沉默权在我国的设置作出应然思考与实然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彤  李建国 《活力》2013,(14):40-40
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延伸了法律援助的适用阶段,调整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对于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体现程序正义,促进实体公正,都将产生重大的意义。现结合爱辉区的法律援助工作,探讨新《刑事诉讼法》对爱辉区法律援助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鹏飞 《价值工程》2012,31(13):264-265
刑法作为公法,首先保障的是公权,也不排除保障私权。问题是刑法在保障私权方面,该做的还远远没有做到。我们应该对受害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地位明确给以法律保障,重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人性化。在刑事诉讼中推行私法的"自愿、调解"等原则,并以此完善私权的保障。明确公法、公权与私法、私权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于认定事实错误的案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有错必纠原则,应当提起再审程序,而按照一事不再理原则却不应当提起再审程序。面对一事不再理原则与审判监督程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需要重新审视两者的内涵。用公正和人权的价值理念,协调两者的关系,重新构建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请理由。  相似文献   

13.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国家追诉和审判机关实施的违背公民意志自由,侵犯其宪法性权利的行为,其适用必须符合比例原则与司法审查原则的要求。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财产权并不被认为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因而,侵犯公民财产权的搜查措施没有被纳入强制措施体系,这对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极为不利。由于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已经明确规定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因而建议在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将搜查措施纳入强制措施体系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完善性的规定,比如补充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强制证人出庭并加大了对证人的保护力度、将律师介入提前到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部门询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进一步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细化逮捕法定条件等等。其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的确立对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构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想这几个方面来做些分析和设想,进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5.
法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作出不将犯罪嫌疑人诉至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三种情况之一。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定不起诉适用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  相似文献   

16.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俗称口供,是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独立证据形式。口供曾被称为“证据之王”,其在司法实践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在口供的规定上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文章从口供证据在刑事诉讼历史中地位的演变,及其地位下降的原因和现实状况进行论述,揭示出口供的价值,并对合理获得口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盛江  王利民 《活力》2009,(9):38-38
一、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现状(一)立法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其立法规定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变更逮捕是实施逮捕强制措施的补救措施。其次,启动变更逮捕措施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一、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现状 (一)立法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其立法规定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变更逮捕是实施逮捕强制措施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刑事辩护制度是一种先进的法律制度,它发源于古罗马而后发展完善于现代国家,其产生和发展印证着一个国家法治的发展历程.律师辩护制度是刑事辩护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一般认为是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学者认为是“保证被追诉人充分有效地参与诉讼并对裁判施加影响,以保证被追诉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田成民  杨光 《活力》2012,(10):56-56
逮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因为逮捕剥夺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必须十分谨慎,但我国目前逮捕率居高不下,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了一些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建立逮捕的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显得十分迫切,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一、逮捕必要性审查的涵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