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湖北省2022年居民金融健康问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对影响消费者金融生活信心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金融行为有助于增强金融生活信心;城镇居民的金融生活信心明显高于农村居民;部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存在错误认知且缺乏相应的金融素养;老年群体使用数字金融的活跃度更低,但对当前和预期的金融生活信心更足。鉴于此,本文提出充实普惠金融内涵,有效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和消费者金融健康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与监管引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的视角看,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创新活跃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这也是一个金融管制不断放松的时代。因此,在金融创新机制逐渐变化、复杂程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深入探究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互动作用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引领和支持,以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对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传统与数字普惠金融作用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相比于依赖“硬信息”的传统普惠金融,外资银行进入更有效地推动依托“软信息”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从作用异质性看,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发展程度低和互联网技术水平高地区的普惠金融促进效果更明显。从作用渠道看,除直接效应外,外资银行进入会通过竞争和技术两个渠道对中国普惠金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其中的竞争效应主要作用于传统普惠金融,而技术效应更显著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此,本文建议通过鼓励外资银行积极参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激励中资银行拓展普惠金融业务、统筹外资银行进入区域分布等措施推动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当前,金融已成为中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和宏观调控的核心,更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要构建和谐金融。本文从和谐金融的内涵入手,紧密结合赤峰地区实际,针对构建和谐金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及推进和谐金融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开发性金融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金融更应该承担引导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与进程的特殊尊要。因紫,促使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无论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对金融自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促进传统金融向开发性金融延伸过程中,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开发性金融主体的确立,以及各开发性金融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等,是开发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金融与征信知识的国民普及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一般来说,具备金融知识的消费者在进行金融活动时更负责任。全美最大的住房抵押融资机构“房利美”公司的研究表明,接受购房贷款教育的购买者贷款拖欠率较低,受过金融教育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按时支付账单,拥有充分的理财计划和拥有应急资金及记录保管系统,储蓄率较高,金融活动更有规律。  相似文献   

7.
金融稳定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其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现有文献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些特定角度。在当前全球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以及环境气候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亟须重新探讨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从宏观经济和金融机构运行、金融治理体系、典型业务模式以及环境和气候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稳定影响因素层面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制度缺陷,由此导致货币和金融在内在特性和外部制度两个方面都具有了进一步虚拟化的条件。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并不是金融虚拟性过分增强的充分条件,只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中,人们过于关注提高经济个体的效率而忽略提高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性。因而造成制度相对滞后,使得金融的虚拟性过度增强。要改变这种倾向,首要的是转换金融发展观,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考察当代的金融,进而增进对金融虚拟性的制度约束,改变当前金融体系内短期逐利和过度虚拟化的风气。构造一个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9.
功能观视角下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延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发展理论是对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经济学解释,而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本质就在于金融功能,所以,阐释金融发展理论要以金融功能为基础。一方面,对功能的研究可以有更大的客观性,也更接近于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发展金融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金融功能因自身的自动与扣除的净结果而具有相对准确性,所以从功能角度研究金融发展理论具有特殊优势。金融功能要依附一定的载体,金融产业依靠对于金融功能承载的“双重效率改进”而成为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从而,基于金融产业的演进,金融发展有了新含义。  相似文献   

10.
金融发展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各理论都提出了各自的政策主张。通过对金融资源观与代表性金融发展观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金融资源论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和优势,并提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AFDP2004年度论坛主题是“金融改革:效率与稳定”。论坛围绕金融机构的效率与改革、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金融刨新与区域金融合作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论坛对更透彻地认识金融效率、金融稳定与金融改革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材料;同时也为我国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陈思琦 《证券导刊》2013,(44):57-57
在金融改革大背景下,金融板块面临“机不可失”好时兆。作为市场首只金融指数分级基金,信诚金融分级跟踪中证800金融指数,用杠杆工具助力投资者撬动金融板块,同时更可避风险获稳健收益、长期享受到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金融机构将面临更严峻的金融形势。如何防范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将是今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大问题。我国中央银行提出了创建金融安全区以应对金融风险的措施,但对于如何构建安全区,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下了金融安全区的概念及安全区内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金融功能、金融发展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功能是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实质、核心与基础。金融功能性资源比其他层次的金融资源更难得,从而更稀缺。金融功能层次的复杂化与提升,功能层次与种类的扩展与强化过程即是金融功能的演进,金融功能的演进即是金融发展。在此基础上以金融发展的金融功能观视角来进行中国金融发展状况的功能判断,提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5.
屈晏 《黑龙江金融》2010,(10):72-7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不断演化和金融创新的层层推进,人们的金融消费需求被给予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闯和更宽泛的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16.
经济金融深层次改革必不可少的种种变动,金融创新因其探索的性质必然导致的不成熟,以及国内外各种金融风险的积聚,导致金融系统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金融业发展的内在稳定性要求日益迫切。两个因素合而为一,对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稳定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我国中央银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功能,提出了更高、更具体、更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在历史上金融发展往往沿着"危机一管制一金融抑制-放松管制-过度创新一新的危机"的路径演进。要跳出这样的循环,必须把握好金融创新、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的平衡,不断完善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规则,提高监管有效性,通过强化金融监管的制度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土壤,确保金融创新朝着更有效、更有序、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金融领域的特殊性,金融活动中的道德风险较一般经济活动有更充分的条件、涉及更大的利益并有更复杂的表现。所以,稳定金融秩序,实现金融安全,除了关注金融市场因素、金融法律因素和金融制度因素外,还必须关注金融伦理因素。从伦理视角来防范金融道德风险,遏制不健康的金融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式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还要突破许多难关,中国金融发展仍然有待继续开拓创新。重温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将使人们更好地掌握金融改革的理论武器,更准确地保持金融现代化的发展航向。作者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其对邓小平金融思想的理解,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采用简单OLS估计和工具变量法,考察金融素养对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素养对家庭消费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素养能显著提高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并显著改善优化家庭消费结构,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素养提高家庭消费总支出、优化消费结构的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和中西部地区家庭消费总支出和消费结构优化的促进效果更明显。鉴于此,本文建议积极推进金融知识教育,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金融科技等手段实现消费再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