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容 《金卡工程》2010,14(11):243-243
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实质上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时间上的表现,体现的是市场对央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本文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来分析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缩短外部效应时滞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通过投资传递的数量关系和时滞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投资传递到宏观经济上,货币供应能够显著影响投资而利率则不能,货币供应影响投资的效应时滞为2个季度,投资影响实际总产出的效应时滞也为2个季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Granger因呆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通过投资传递的数量关系和时滞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投资传递到宏观经济上,货币供应能够显著影响投资而利率则不能,货币供应影响投资的效应时滞为2个季度,投资影响实际总产出的效应时滞也为2个季度.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时滞十分明显,已成为制约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包括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社会公众等不同环节的时滞;缩短我国货币政策时滞,便成为当前提高货币政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既受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受利润考核指标的驱使,对利润的过度追逐,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偏离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加重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本文在对邯郸辖区商业银行信贷投向与货币政策实施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职责、合理授权、实行差别化货币政策以及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发展地方金融市场等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近年来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认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在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出现了货币"渗漏",大量货币不是有效地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而是"渗漏"到资本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产生了削弱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漏斗"效应和"黑洞"效应.它们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使持续5年多的"积极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为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针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漏斗"效应与"黑洞"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从而逐步抑制货币供给"渗漏".  相似文献   

7.
该文认为,国内商业银行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缓冲区,弱化了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延长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建议对现行利率机制做出一些调整,以使商业银行的贷款及盈利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使投资者产生对未来融资成本的理性预期,并促进货币市场流动性和传导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南方金融》2001,(9):13-1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斩金融创新浪潮,不仅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改变了金融组织结构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而且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传导和实施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结构及其内涵;二是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改变了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三是金融创新促进了货币政策中由目标的调整,对利率、货币供应量等中间目标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收支均衡BP曲线斜率及国内货币均衡LM曲线斜率的比较,对资本流动性进行界定,将资本的流动性分为资本完全不流动、低资本流动、高资本流动与资本完全流动四种类型。以货币扩张为例,考察浮动汇率下资本流动性不同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认为浮动汇率下贷币扩张效应不是一步实现的,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发挥效用的过程中,资本流动性越高,对这种扩张效应削弱的可能性与程度越高,因而,资本的流动性与货币扩张效应总体上成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DSGE模型对次贷危机前后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后危机时期,货币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时滞明显缩短,其对实际产出的调控效应在减弱、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在增强;与此同时,利率调整对我国实际产出的影响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会牵涉到不同的主权国家,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外部性问题,不能使用传统的内部化等方式解决,而只能依靠国家之间的货币协调与合作。尤其对于一些大的经济体而言,货币政策的选择不再是一个单方面考量,而需要综合考虑其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副作用。本文是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和国际协调的一个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外学者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化研究——基于韶关与惠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化进行研究,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以及金融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通过对广东韶关市与惠州市两地区的货币政策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两个地区的货币政策存在较为显著的时滞效应。为此,应制定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培育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自1984年以来的产出缺口变动轨迹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重点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应用了向量自回归VAR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出缺口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实体经济本身,货币因素对产出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具有明显时滞效应.所以在当前的保增长政策措施中,坚持财政刺激政策为主、货币扩张为辅的原则是正确的,但政策当局应尽早制定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从而最大化降低刺激政策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的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房价的外部时滞进行分析。利用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测算出的结果是:信贷规模、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房价的作用时滞分别为7个月、3个月和11个月。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度对房价的冲击效应较小。而货币供应量对房价的冲击效应较为明显。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综合考虑货币工具的特点、作用时滞、经济形势和理性预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的原因 1、政策时滞的存在.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以后,货币当局必须利用政策工具的操作去实现这一目标.但是经济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认识到从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往往存在一个相当过程的时滞,因此为了更好的监测和控制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必须借助于一些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指标来观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状况的信号.  相似文献   

16.
在实践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主要以总量调节为主,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然而,地域广大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区域间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结构不同,货币政策的效应也不尽相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与货币总量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区域差异会对货币总量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不同的经济区域可以形成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7.
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是最优货币区,这样才能发挥货币政策的最大绩效。我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不适宜采取完全的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处理好货币政策统一与差别化问题,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总绩效。  相似文献   

18.
黄良谋  黄革 《海南金融》2003,(12):11-16
本着重从货币供给、社会需求、经济增长、金融安全等角度分析了稳健货币政策在海南省的实施效应,同时对海南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进行了深入探讨,据此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并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这使得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区域非对称性成为可能。实证证明:中国存在货币政策效应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非对称性;四地区对货币政策冲击新息的响应不同,货币政策冲击新息对四地区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也不同,其中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似、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似。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是与企业结构、货币市场发展程度、金融结构以及信贷结构和动力的区域差异有关。因此,要采取以加强中央银行区域金融调控为重点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孙小光 《金融纵横》2011,(12):10-15
我国货币政策已经形成了信贷渠道、货币渠道和汇率渠道并存,三大渠道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三位一体”的调控模式。其中,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主要作用于内需部门,但信贷渠道的地位更加重要。汇率渠道能够同时作用于投资和外贸部门,不过政策时滞较长。目前,我国应加快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