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才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视角出发,通过总结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引进和保留的相关研究,结合发展背景,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人才和新农村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引进和保留的激励机制。通过分析发现,动态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外地人才,而一定的约束机制会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基于模型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9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意见指出以培育本土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为重点,要以服务、凝聚、培养青年人为切入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是乡村人才建设,结合乡村人才的主体构成,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黑龙江省乡村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辽宁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人才总量低、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从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改善人才培训机制等途径入手,切实提高乡村人才培育成效。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当前乡村人才仍面临整体数量匮乏、结构失衡和发展能力不充分等突出问题。要打破乡村人才困局,需要从内外同步推进人才引育体系,同时加强人才交流,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建立起具有良好循环格局的人才支撑体系,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可靠的人才力量。  相似文献   

5.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技术应用和普及存在差距,部分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网络覆盖不足,导致数字化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度和应用能力相对较低,缺乏对数字化工具的有效使用和运营。针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必要制定一系列优化策略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提出一套可行的优化策略,以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数字化经济时代乡村振兴下的背景,分析了乡村电子商务与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剖析了威海市乡村电子商务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可能存在的人才建设误区,进一步地研究了乡村振兴电子商务人才建设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应当加强政策引导,理性分析人才需求,重点做好人才留用机制建设,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泾川县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和困境,如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少,人才输出引进严重失衡,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些现状,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下一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赵明 《江苏商论》2023,(8):136-138
当前,中国农村存在人才储蓄量低下、人口文化程度不高、深耕难度大等问题,导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上不去”。因此,需要完善人才引入制度、人才选拔机制和配套服务;强化人才感情寄托,拓宽人才晋升渠道,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提供人才成长机会,铸造人才职业规划,打造人才成长平台,助推农村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乡村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基于此,应运而生一项新兴的产业——乡村旅游,它走入大众的视野,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再进一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本文在此背景下,先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阐述和梳理,然后重点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对策以促进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农村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目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着如执法队伍落后、村民环境权益无法得到实质保障、村民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良法也需善治,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不仅要关注立法,还需要落实好执法、守法、司法、监督等环节。多方面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以法治建设保障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开展,使农民环境权益得到切实的维护。  相似文献   

11.
在法治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把党中央关于推动共同富裕的理念贯彻落实到乡村振兴中。通过制定相关村规民约,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建设,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通过“互联网+农业”运营和销售模式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13.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承载资源退化、主流价值观念弱化等现实难题,需要在主体维度吸引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在载体维度坚持守正...  相似文献   

14.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与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有助于营造良好乡村风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要转变政府认知观念并提高农民政治思想素质,二是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并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三是要优化人文环境弘扬优秀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19,(16)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明确了要建设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乡村战略任务。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迫在眉睫。乡村旅游品牌化作为乡村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推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和振兴乡村的重要职责。针对现阶段山东省聊城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关人员应当做好乡村旅游品牌调研,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完善聊城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周强 《上海商业》2021,(1):24-26
本文选择就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方向这一论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确保分析和研究的全面性,设计如下研究框架.首先,阐述乡村振兴的背景,了解当下乡村发展形势,肯定乡村振兴发展必要性.其次,阐述乡村治理机制内涵以及主要内容,力求增加对乡村治理机制的了解,为后文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此外,结合乡村振兴背景,立足当下,探...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逐渐从静止的状态向开放流动转变,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扎根于城市,乡村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逐渐空心化的乡村,振兴无从谈起,人才的流失和紧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和人才大省,人才流失成为阻碍山东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之“魂”,其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的各个环节,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我国乡村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移风易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然而民族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群众主体意识不强、乡村储备人才缺失等因素,存在乡风文明建设进程相对落后、民族特色文化优势未凸显等问题。因此,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应聚焦夯实经济基础、强化组织保障、筑牢文化根基上,真正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助推和谐乡风形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18—2020年28个省份(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上海、天津、北京)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出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字乡村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打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约束,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可能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乡村振兴综合指标测算结果说明,乡村振兴水平在样本期内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基准回归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高乡村振兴水平,特别是能够显著提高产业兴旺程度,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说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中未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由于规模效应与虹吸效应相互抵减所致;数字普惠金融的中介作用也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短期并不能明显助力乡村振兴。个体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路通达强度对乡村...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方式,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陕西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探讨了陕西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转型、空间结构的转变、居民人文素养的提高、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据此,从构建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体系、治理体系、市场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陕西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