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影响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文章建立了由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智力支撑条件和服务业成长力5个指标以及19项影响因素对长三角16个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用全局主成分法确定权重,尔后通过数据处理、建模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服务业综合评价值.笔者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明显,具有以上海市为中心向周边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综合评价值上,也表现在各个指标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率上.此外,在科技对服务业发展支撑方面,长三角城市都表现出不足.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分别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EA模型对长三角金融业的集聚效率进行了评价,实证结果发现: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差异不大但行业差异明显,从江、浙、沪三地金融业集聚效率来看,规模经济明显,且都不存在产出不足问题。浙江省金融业综合效率低于上海和江苏,这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缺失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提高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前提下,应改进技术效率,从产业和空间层面进一步推动金融业的有效集聚。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服务业发展速度处于全国前列。而流通服务业作为联系第一、第二产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服务业,是服务各个产业部门使其得以发展的链条和网络。掌握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于加快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在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进行研究,发现近年来流通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服务业中的总体占比出现了下降,但作为流通服务业的重点行业,现代物流业和批发零售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其中,现代物流业呈现出集聚现象,南京、上海和舟山3城市集聚态势明显;批发零售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转移态势,路径从泰州、湖州和舟山向南京和镇江转移。  相似文献   

4.
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 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策略。 本文基于网络博弈动力学理论分析企业联盟演化过程, 并结合熵值TOPSIS 算法提出企业联盟博弈模型, 研究在企业联盟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功能。 研究发现: 创新能力是企业在联盟博弈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企业更多关注联盟能否给自身带来收益, 增加联盟收益能促使企业参与联盟; 制造业的企业联盟对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关联影响大, 生产性服务业对单个城市地位和层级的影响力更强; 促进企业联盟对扬州、 马鞍山、温州和徐州等城市融入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集群, 无锡、 常州、 宁波和芜湖等城市融入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芳利 《化工管理》2023,(36):67-70
文章使用超效率SBM模型核算了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21座城市工业及工业重点行业碳排放效率,使用ArcGIS软件分析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工业碳排放效率在长三角地区逐步提高,效率值从0.458增长至0.779,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呈上升趋势;(2)工业碳排放效率在区域上整体呈扩大趋势,空间格局呈现分散布局特征,不同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多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结合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与FDI分布的现状,以产业竞争力为关键切入点,逐次分析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对FDI的影响路径以及FDI对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路径,并以日企在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为例,对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与FDI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外资分布也较多;在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成长阶段,FDI的进入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该产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吸引了FDI的进入,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与FDI之间通过产业竞争力这一间接导体产生了一种"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开始关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文章采用RNX和RCA指数定量考察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历年来的国际竞争力变动趋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国际对比情况。  相似文献   

8.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大量文献开始聚焦对长三角区域的贸易结构和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但鲜有文献涉及对贸易韧性的研究。本文选取长三角26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对贸易韧性的影响。其中城市贸易韧性水平通过贸易量指标计算得到,城市金融集聚水平通过熵值法测度得到。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不仅直接赋能贸易韧性,而且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贸易韧性的提升。进一步分析表明,该赋能作用存在异质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在城镇化水平更高以及金融集聚效率更强的城市,赋能作用更为显著。此外,随着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对贸易韧性的赋能作用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区住商的静动态对比,分析了近几年来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服务业发展情况.从规模上看,各城市服务业发展都比较快,但空间差异性和区位比较优势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下降,同时一些城市服务业在部分领域的规模和比较优势,与其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空间特性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本文基于2000~2021年相关数据,从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角度考察了疫情冲击下长三角26市2020年与2021年的经济韧性,并深入探讨了各市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了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三角中东部城市的经济韧性较强,西部城市经济韧性较弱;(2)疫情对长三角的经济冲击是暂时的、可恢复的,2021年大多数城市已恢复到疫情前或更好的水平;(3)区域发展基础、科技创新水平、劳动力环境、产业组成、政府管理、对外开放程度是抵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卫生事业水平、产业组成、对外开放程度是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4)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正向空间关联性,特别是2020年抵抗力的空间关联性较为明显,形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内生创新努力、本土技术溢出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内生创新努力,分产业维和区域维运用1997—2006年面板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本土技术溢出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中发现:从产业维角度看,长三角产业专业化集聚环境下的本土技术溢出效应呈弱的负外部性;从区域维角度看,作为创新极的上海对江(苏)浙(江)具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浙江能从上海和江苏的技术溢出中受益,而江苏受益于上海的同时也承受来自浙江的负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及其变化表征制造业结构升级水平,用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数比重及其变化表征人才素质结构升级水平。在基于长三角数据对两项指标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引领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与人才素质的结构升级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引领关系。基于产业“低端锁定”和人才“学历泡沫”视角对其中的原因予以了解释,并提出了制造业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14.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产品内国际分工使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对中国工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验证了这种积极效应。并且,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与行业特性密切相关。在我国工业各行业中,资本密集型行业与出口密集度高的行业表现出更快地参与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去的趋势,在这些行业产品内国际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It has been widely argued that the purpose of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during the 1980s was to produce a population of more industry-specialized, competitive firms in response to intensifying global competition. A number of studies show that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resulted in increased corporate focus during the 1980s. However, no study has yet examined whether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resulted in increased specialization at the industry level during the 1980s. This study examines this issue. First, we examine whether or not aggregate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increased during the 1980s. That is, we ask: did the average firm in any given U.S. industry become more or less specialized to that industry during the 1980s? Second, we examine whether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was a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change in aggregate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during the 1980s. Using a sample of 686 four-digit SIC industries and 64 two-digit industry groups, this study finds that aggregate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declined very slightly at both the four-digit and two-digit level between 1981 and 1989.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sell-offs of establishments through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s or interfirm asset sal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aggregate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关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与Porter外部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以2004年为基期的2005~2015年中国省域制造业的产业外部性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将产业细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进行探讨研究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发现雅各布斯外部性与波特外部性对于制造业整体以及3个细分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针对生产率分解后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实证证明,产业多样化可以促进制造业技术效率改善而对技术进步具有抑制作用,市场竞争可以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与波特外部性不谋而合。提高产业专业化以及保持产业的区域垄断更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支持了MAR外部性的观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效率的变动则主要是通过区域的竞争来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只有波特外部性在发挥正向效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需要保持产业的专业化,而提高产业的多样化与有效的市场竞争更利于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高端制造业综合成本测算及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制造业综合成本分解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提出了综合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6个城市的数据,对我国城市高端制造业综合成本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并对高端制造业对不同成本的敏感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高端制造业对显性成本的敏感度较低,而对隐性成本的敏感度则较高,尤其是对隐性成本中的科教及创新能力、投融资环境、政策保障能力、政府工作效率、市场发育程度五项隐性成本指标更为敏感。最后,从综合成本角度提出了一些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了1999—2005年间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并研究了2005年各城市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经济效率所需要调整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数量。文章认为提高产业技术效率,优化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追赶步伐是推进长三角地区GDP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