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良好途径,而金融创新是土地流转的突破口。本文从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金融创新问题出发,提出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力度、体制创新带动金融产品创新、扩大金融服务区域、引进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产品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关键性工作。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较大,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优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中所提到的“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有力举措之一。然而,大量实践工作表明,土地流转依然面临着流转后非粮化、...  相似文献   

3.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探索和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当前,部分地区和城市已开始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乃至世界金融领域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也为世界的金融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农村与农民融资能力缺乏的现实,使实施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成为可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融资困难等问题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得以成为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着土地市场不完善.国土基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应完善我国土地市场和加强国土基金使用管理。应加快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完善城镇土地的出租制.采取长租、短租或临时出租等方式,以保证土地的长期收益。建立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成立国土基金专户.国土基金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实行国土基金的计划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6.
正农村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同时在国家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政策推动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体已初步形成。在安徽省繁昌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8.47万亩,约占总有效耕地面积的54%。已有319家新型农村经济体,主要以播种季节性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部分专业大户经营规模较大,通过大面积承包,实现播种、脱粒、加工和销售等综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所有权向农户和法治国家两头靠拢,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替代制度架构。10月1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显示出决策者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出发,规范和改革现有土地管理制度的决心,同时也为求解土地这一"三农"领域最大的问题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但以前土地使用制度中的土地供应方式不规范、供应结构不合理和利用效率低下等严重问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土地储备制度作为国有土地资源配置体制的创新应运而生,它重塑了我国长期沿用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土地配置方式,确立了土地市场的配置秩序,形成了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改变了土地市场乃至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因此,面对土地储备制度带来的土地市场变化,研究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市场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镇土地资产经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城镇土地资产经营的概念、“流转”与“开发”的统一,土地资产经营的市场化,“开发式”土地资产经营价值提高的技术途径,城镇土地资产经营中的政府行为和城镇土地资产经营中的几项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0.
观点"土地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消除现有土地制度中不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土地市场流转,必须使土地价值得到变现,避免农民财产的隐性损失。"城镇化是一种结果和现象,不是可以通过"造城"来实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结果。必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前提,否则很容易造成泡沫甚至鬼城等后果。工业化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城镇化却不同。现在很多人认为通过推动城镇化就可以盘活土地资产、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在城镇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法律严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虽然提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但是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并没有像会前公众预期的那样给出明确规定。作者认为,严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带来了诸多现实困惑,因此,我国有必要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构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及加强集体土地监管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逐步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房地信息》2011,(8):75-75
近几年,各地对农村土地流转热情很高,也诞生了很多不同的模式,土地换户籍是一种重要方式。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市场的自由交易,不涉及强制性;但仔细斟酌,农民其实没有什么选择。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了一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的报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资源稀缺,根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不到美国的1/6。并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在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有所提高,但是土地资源粗放利用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内很多城市仍然实施“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土地浪费严重。二是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圈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据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招投标制度的深入推行,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扮演了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现阶段的招投标市场出现了哪些问题?规范招投标活动,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施工企业应该怎样努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征用征购双轨并存的征地补偿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以关注民生为旨,对宪法进行了十三处的修改。其中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进行征用”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对土地进行征用或征购,并给予补偿”。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但农地在转为非农建设用地时,农民却不能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进入土地市场交易,农地必须先通过政府征用,改变所有权后才能再以国有土地的性质交易。应该说,因社会公共利益需要而以政府行政权力来征用土地,这在世界各国都是通行的做法。但问题在于我国目前的征地制度,将大量的经营性…  相似文献   

16.
在加快农业经营体制转变的背景下,农地流转成为必然.但是,在当前农地流转中违背“三个不得”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以及虽然从事农业,但流转的土地却不是用来种粮的非粮化.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与非粮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潜在的风险.文章力图对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和非粮化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阐释其危害,进而从发展家庭农场、设置耕地保护金、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提高粮食直补和设置永久性农田基本保护区等方面进行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7.
土地的农民所有制是我国1949年至1956年实行的一种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土地私有制,实行效果颇佳且受农民欢迎。实行农地私有化是由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与公有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能够相容的。从农地私有化的产生条件,农业生产的特点,新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中国现有土地制度的缺陷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方面分析说明,在中国推行农地私有化是可行的。应在国家的控制下,积极稳妥地推动农地私有化,恢复土地的农民所有制,还地权于农民,实现土地的农民所有,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是否可能形成这样的行业布局:顶端是一批顶级总承包企业,同时他们也是资源整合的平台;基础是数以十万计的专业公司,他们专业能力突出、集约化程度高,依托总承包平台、服务总承包项目,形成互利共赢行业生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4年)。从土地农民私有制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的转变。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19.
周和平 《化工管理》2008,(11):81-83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彰显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下三方面对化肥市场形成了较大利好:二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和投入;二是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三是允许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20.
<正>是否可能形成这样的行业布局:顶端是一批顶级总承包企业,同时他们也是资源整合的平台;基础是数以十万计的专业公司,他们专业能力突出、集约化程度高,依托总承包平台、服务总承包项目,形成互利共赢行业生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54年)。从土地农民私有制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的转变。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