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在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应收票据的具体核算方式是根据票据的转让和贴现的处理规定,新会计准则与原来的会计准则有比较大的不同之处。本文就针对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应收票据计价、应收票据转让和贴现以及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湛忠灿 《上海会计》2010,(11):17-18
对于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有的对"短期借款"科目设置了明细科目核算,有的简化核算;对贴现息一般都在票据到期时确认。本文认为按照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等,"短期借款"不需要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对于贴现息,根据我国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和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在贴现时符合费用确认条件,应在票据贴现时确认为财务费用。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票据贴现业务的增加,商业汇票贴现(对于收款方而言,商业汇票在"应收票据"科目核算,以下称"应收票据贴现")在会计实务中的核算过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企业会计准则》对此并未做详细规定,因此对于该问题的讨论一直较多。笔者作为会计教学一线的教师,结合自己教学、科研的积累,从实务操作和会计教学角度再一次做了系统的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张萍 《税务纵横》2003,(6):37-37
随着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推广,商业汇票在企业结算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带息应收票据的票面利息在会计上作冲减财务费用处理,企业会计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应收票据利息在税务上应如何进行处理,现行税收法规中却没有做出明确界定,如在流转税方面,票据利息是否属于价外费用的内容?在所得税方面,票据利  相似文献   

5.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我国应收票据分为两种: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收票据按是否计息分为带息的商业汇票和不带息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其实质是一种短期债权,在会计准则中被视为短期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6.
陆敏 《上海会计》2008,(6):20-24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防范风险的一种契约,起初并未在表内确认。我国原有会计准则体系中没有金融工具方面的准则。随着我国金融业提速发展、全球金融创新浪潮冲击以及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相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便应运而生。我国近期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新准则中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不但规定了确认标准,还将确认细化为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本文以会计的基础理论为切入点,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一般核算方法是:持票人到银行贴现时,借记“银行存款”或“现金”;贷记“应收票据”,贴息计入“财务费用”。贴现票据到期时,若付款方有足够资金支付,则贴现企业不需作帐务处理。若付款方没有足够资金或存款偿付银行时,贴现方要负连带责任,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帐款”;贷记“银行存款”或“短期借款”。这就是说,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中,企业实际存在的或有负债,上述会计处理没能作出反映。如增设“应收票据贴现”科目,作为“应收票据”的备抵帐户,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设置“应收票据贴现”帐户后,企…  相似文献   

8.
应收款项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应收款项交换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只作了原则性规定,没有集中说明,在实务工作中产生了不同的做法.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对应收款项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一些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9.
一、应收债权融资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 企业将应收债权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充分考虑交易的经济实质.对于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有关交易事项满足销售确认条件,如与应收债权有关的风险、报酬实质上已经发生转移等,应按照出售应收债权处理,并确认相关损益.否则,应作为以应收债权为质押取得借款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工具终止确认可能对资产估价和损益计量产生重要影响,而原有会计准则无力应付终止确认问题的复杂性。回顾和梳理终止确认问题的演进历程,反思改进相关准则的各种尝试和挫折,可以发现这一问题的讨论不应局限于金融工具范畴,也不应局限于终止确认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评价,FASB和IASB改进终止确认准则的努力是不够彻底和充分的。我国在完善终止确认相关准则时,可以借鉴IASB在2009年ED中的备选方法思路,同时考虑国际趋同的要求,更为根本性的是结合概念框架的改进构建完整而严谨的会计确认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次级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广大投资者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密切关注。资产证券化中会计问题的关键就是证券化资产是否终止确认的问题。证券化资产的终止确认与否,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水平、盈利能力等多项财务指标。本文就资产证券化中终止确认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演变展开述评,并结合我国上市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会计实务展开分析,并对如何应用证券化资产的终止确认方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会计师》2016,(22)
资产证券化终止确认问题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成为了各方的主要关注点。本文对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分析了FASB和IASB对于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相关准则。  相似文献   

13.
从各国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会计准则一般可以在层次结构上分为三个部份: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准则,具体业务的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系指对会计处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准则指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具体经济业务对各会计要素的影响时,应该奉行的原则;具体业务的会计准则是确认、计量和报告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主体财务状  相似文献   

14.
李嘉敏 《会计师》2013,(14):7-8
或有事项频繁地出现在现实经济业务中并且对财务信息使用者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中美会计制度对或有资产的确认有着不同的规定。美国会计准则USGAPP对于或有资产的确认过于谨慎,不利于正确判断相关或有信息。而中国会计准则CAS对或有资产确认的规定,则在谨慎性原则及及时性原则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本文通过对中美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在肯定中国会计处理方法更为合理的同时,对完善或有资产确认及规范会计判断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款项交换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只作了原则性规定,且分散于各章节及有关文件,没有集中说明。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与各位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6.
坏帐准备金不能计提应收票据刘慧民在企业审计中,发现有个别单位按应收票据余额的3—ski计提坏帐准备金。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7条规定“应收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金,坏帐准备金在会计报表中作为应收帐款的备抵项目列示。”应收票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  相似文献   

17.
叶扬 《上海会计》2011,(7):27-29,15
根据会计准则,对于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计量。而在实务工作中,企业通常仅根据合同利率和账面余额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这可能会引发后续损益确认的问题。本文以一则租赁实务(金融资产部分转移)为例,论述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在损益计量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龚志强 《上海会计》1999,(12):36-37
当前,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与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而有所转变。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会计人员较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或有”这个西方会计中早已确立、我国会计业务中也客观存在的概念和相关的事件,对于当前的会计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顾名思义,“或有”就是对某项事件的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即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无法在事前加以确认。在目前会计业务中,“或有”这个概念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试举几例:1.应收票据贴现。按照…  相似文献   

19.
一、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垫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衍生金融资产等.  相似文献   

20.
《金融会计》2013,(11):3-8
2012年我国监管机构重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使得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会计准则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正确认识这项在金融危机中备受诟病的准则,需要我们从危机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发现现有准则要求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准确的把握与应用。如果从会计的视角来反思此次危机的原因,通过SPV出表的这些金融资产,究竟是否应该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终止确认?何时又应该将这些SPV合并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成为需要解释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问题可见,如何更为合理的制定相关准则要求,以规范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使得资产负债表能够完整、清晰反映商业银行真实面临的经营风险,是未来信息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本文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要入手点,对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准则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