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本文在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服务内容、功能、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多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监管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的核心地位。因此,传统金融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依托于不断更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我国互联网金融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非常快的发展速度。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虽然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威胁着传统金融的主导地位,给传统金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想要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传统金融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与互联网金融建立联系,探寻融合路径。本文基于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而金融互联网则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升级。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概念、功能、相互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列示现有各方观点,试图以理性的态度对观点进行评析,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都会对金融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金融互联网才是未来银行业大势所趋,差异化经营有助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而金融互联网则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升级.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概念、功能、相互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列示现有各方观点,试图以理性的态度对观点进行评析,揭示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都会对金融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金融互联网才是未来银行业大势所趋,差异化经营有助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得到普及,已经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业应运而生,因为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更具有优势,也更加符合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由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金融造成了极大的挑战.面对当前迅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遇到的问题和阻碍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传统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着重探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就变得十分必要.因此,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调整传统金融的营销方式,实现传统金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呈现飞速发展态势。而新事物的发展必然对已有事物产生冲击。本文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现状,分析二者融合所产生的问题与制约融合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分析二者的风险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产生了资金分流;互联网金融使原有的风险边界扩大,并产生了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更加迅速、复杂,并且易扩大。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一定的业务竞争,但是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不能照搬传统金融,应考虑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和长尾因素。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也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模式,最后总结出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冲击,并根据互联网金融发的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爆发性的发展势头,并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以及传统金融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给传统金融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是的传统金融面临了巨大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形势,提出了传统金融的发展建议,以期实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完美融合,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时空局限,将成为推进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但仍面临供给不平衡、传统心理因素、基础设施缺乏等障碍。互联网金融正通过多样的途径推进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文将分析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途径与模式,提出使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搜索引擎等新一代高新技术,率先在支付服务、网络信贷领域赢得创新亮点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变化,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直接冲击。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产生背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归纳了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模式及其优势,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和影响,最后探讨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金融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戴东红 《时代金融》2014,(6):31-32,37
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的角度区分界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对于理解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争论及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论文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衍生背景、现实定位、资源配置特点、创新内容及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剖析了二者各自具有的竞争优势;在揭示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合与共生的商业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二者相互合作、共生共赢的举措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杨洋  张宇 《时代金融》2014,(5):51-52,62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多次被提及而且动作频繁,发展迅猛。2013年互联网金融无疑被推到风浪尖上,自马云推出余额宝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撼动传统银行业的根基,各大银行纷纷恐慌起来纷纷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开始了"反击战"。在金融改革的浪潮中,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极大的经营压力与恐慌。余额宝、P2P、微信支付、众贷、阿里贷、移动互联网金融……这些电子商务企业、移动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到金融领域,并且都相应推出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理财产品、支付手段、投融资渠道。所有的这些都倒逼着传统银行业自下而上的改革。互联网金融在这场金融改革浪潮中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互联网金融产品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而且都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相对的,传统的金融方式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中,传统金融行业在市场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并且通过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最后提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互联网征信体系必然会逐步建立起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及发展的影响。首先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现状和我国传统金融信贷垄断情况,其次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原理及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对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的信贷垄断格局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在打破垄断,促进金融业充分竞争与传统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颜浩龙  王琳 《财务与金融》2015,(3):78-82,95
在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行业正受到猛烈的碰撞和渗透.论文在供应链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从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两者融合创新的视角,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联合创新的问题,为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完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蒋向明 《财会学习》2020,(11):228-228,23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互联网和金融的彼此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它具有浓郁的高科技气息,给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理财方式带来巨变.另外,因为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安全性等特点,快速的被人们熟知、认同和使用,这严重影响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本文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进行对比,分析两种金融方式的含义、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随之即来的便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兴起,也正是处在了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传统的银行甚至是传统的金融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这也是我国金融业的时机与挑战。本文就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现状,商业模式和原理,以及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邹艺  陶士贵 《征信》2016,(12):80-86
以金融功能观为理论视角,从支付手段、资源配置、数据信息、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带动传统金融理念上的更新和提升;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可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替代、非此即彼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