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由财政部制定的《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旨在规范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并促进中央文化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从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2.
各位专家,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这次论坛,并就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方面的问题与大家进行沟通交流。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文资办的基本情况。文资办的全称是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是依法履行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综合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3.
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用好用活国有文化资产,发展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财政部门的政治任务。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正式运行,摸清家底、建章立制,工作是基础性的,也是开拓性的,受到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市场体系逐渐形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文化产业的振兴依托于文化企业的发展,随着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为加强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分析文化资产特点,满足市场和监管对评估的需求,完善评估管理制度和准则规范。针对文化企业资产管理和评估的难点,探索文化企业资产价值管理和内部管理,运用科学和公允的资产评估充分发现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资办的全称是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是依法履行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综合管理机构。长期以来,在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监管领域,由于各种原因,"出资人"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严重制约了企业主体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一、文化产业、文化企业与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一)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服务业和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高附加值、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财政监督》2014,(3):80-80
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度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统计分析工作的通知》,2013年度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统计分析工作启动,重点检查分析企业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是否存在未按制度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备案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的情况。要求2014年3月31日前,资产和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文化企业将相关材料直接报送财政部文资办,其他中央文化企业的相关材料由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财政部文资办。  相似文献   

8.
国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分布的领域可分为企业性国有资产和非企业性国有资产。企业性国有资产包括营利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和非营利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非企业国有资产是指环境与资源性国有资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履行国家基本职能的政府部门中的国有资产。有关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再度成为推动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山西财税》2012,(11):24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非时政类报刊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委托主管主办单位对所属非时政类报刊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非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会财会》2005,(12):53-5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统称所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以下统称企业)涉及的资产评估,适用本办法。第三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产评估监管工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企业国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会财会》2004,(7):59-6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了解掌握企业国有资产营运等情况,建立全国国有资本金统计报告工作规范,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统计报告,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根据统一的报告格式和填报要求,编制上报的反映企业年度会计期间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企业国有资产营运基本情况的文件。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系关国计民生,因此加强国有资产核算、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视角,认为国有资产管理、核算应注重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为基础、应明确计量、核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国有资产在持续期间存在资产减值与升值,并不存在折旧、国有资产减升值判断标准及依据等四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统称所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以下统称企业)涉及的资产评估,适用本办法。第三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产评估监管工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企业国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0月28日颁布,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下简称《企业国有资产法》),为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法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系关国计民生,因此加强国有资产核算、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视角,认为国有资产管理、核算应注重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为基础、应明确计量、核算企业自刨无形资产价值、国有资产在持续经营期间存在资产减值与升值,并不存在折旧、国有资产减升值判断标准及依据等四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6.
1、为了规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行为,加强国有资产交易的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9年3月17日,财政部颁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54号)本办法共六章六十二条,分别对非上市金融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份转让、国有资产直接协议转让、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该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7.
丁章丽 《理财》2023,(12):13-14+17
<正>我国事业单位均由国家出资组建,以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为主要目的,或由国家全额拨款,或由国家补助部分经费,或自收自支自行筹集资金,主要从事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由完全市场调节无法运行的行业,或不适合由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形式参与的行业。由于事业单位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使用国有资产出资组建,在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国有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3年4月9日至5月8日,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05家中央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分批向出资人述职。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出席述职会并讲话。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出资人缺位"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中央决定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  相似文献   

19.
王琰赟 《投资与合作》2014,(12):460-460
2008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茄国企业国肴资产法》(以下简称《企业国有资产法》),法律从出资人职责、企业高管选任、关系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国有资产监督及其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本文旨在研究《企业国有资产法》对防控国有资产损失的成效及不足,并提出在法律指导下更好防控国有资产损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会财会》2012,(11):58-60
财教[2012]242号2012年8月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192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事业单位产权登记),是指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是指财政部门代表同级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