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佚名 《大众商务》2006,(9S):13-14
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在汹涌澎湃的中国经济大潮中,20%的新锐企业家为女性。有专家就此评论说,成功女性的大量涌现得益于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她们在社会中因成就而非性别备受赞赏;她们以独特魅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尤其是一批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女性,她们回国创业时,十分清楚自己在新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她们需要营造与众不同的企业化。因而,她们的创业故事更引人注目。美国一家名报纸不久前特别介绍了这样“四位红遍京城的女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在汹涌澎湃的中国经济大潮中,20%的新锐企业家为女性。有专家就此评论说,成功女性的大量涌现得益于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她们在社会中因成就而非性别备受赞赏,她们以独特魅力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尤其是一批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女性,她们回国创业时,十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了大量的妇女题材的作品,反映了元人进步的妇女观。元人肯定那些有胆识、有主见的女性,歌颂她们敢于在命运及恶势力抗争的精神。赞同女性冲破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寻找理想的生活。同时,十分欣赏有才学的女性。肯定她们善良坚韧、深明大义的传统美德。这些成功的女性形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流动女性除了具有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外,性别身份可能使她们在享受社会保险政策时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大多数流动女性已经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她们更看重收入提高。婚育性“回流”也是她们不参保的重要原因。企业从降低成本赢利,不给工人办理社会保险是主要原因。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上,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盘算。流动女性参保问题上折射出来的是全球性结构的变动与重构,而在变与不变的力量博弈中,流动女性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背景,女性话语在网络间也以生活化的姿态展现:女性主义学者以及更多的知识女性借助网络所赋予的话语权,展开了充满勇气的表达,抒写出女性的生活梦想。她们的网络书写,不仅以生活化、中国化的姿态表达了女性主义理论,也流露出当代女性的精神探索与自我发现。  相似文献   

6.
现代女性消费心理与营销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女性消费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女性消费者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主角,她们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研究现代女性消费心理特征对于市场营销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现代女性消费心理与营销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围城》写于20世纪40年代,一经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版《儒林外史》。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用大量笔墨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女性人物的描写也颇下了一番工夫。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通过知识女性形象的独特描写,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人生轨迹。尽管她们的境遇不同,命运不同,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们各自的经历却赋予了她们共同的特征。本文笔者仅从小说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女性形象人手对她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剖析,并就此提出自己关于知识女性人生观的看法。所谓知识女性,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涵义,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钱钟书先生笔下的知识女性是指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围城》中的这样一群女性可以称之为知识女性群体,她们之间的共同的特征如下:群体特征一:接受良好教育,改变社会地位在旧中国,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正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没有读书识字的自由。这一切严重压抑着女性的身心,命运无法由她们自己来主宰,她们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围城》中的知识女性正是通过接受良好教育,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力争摆脱男人的束缚,进而主宰自己的命运。主要表现在:鲍小姐由未婚夫李医生出资,一个人到英国伦敦学习产科两年,回国后与李医生结婚并一同挂牌行医;苏文纨在法国里昂研究法国文学,做了一篇《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孙柔嘉大学毕业,由赵辛楣引荐到三闾大学任教;在家养病的汪太太,“中国画和钢琴”是她嫁妆里代表文化的部分,好比其他女人的大学毕业文凭和学士帽照片。  相似文献   

8.
六六 《全国商情》2007,(11):54-54
在直销行业里,以“丰富女性人生”为经营使命的玫琳凯无疑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源于其以女性为核心诉求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生存法则。因为有着女性天生的柔情和敏锐,多年来,玫琳凯一直将“乐施精神”作为公司的成长基石,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公益项目资助中国女性,让她们的人生丰富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唐和 《大众商务》2007,(3):54-54
为什么女性会在消费市场传来比男性更具有影响力的.“声音”?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女性消费有4.8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48.7%,不仅数量庞大,在购买活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已婚女性,她们不仅决定自己所需的消费品的购买,更是由于她们作为家庭中母亲、女儿、妻子、主妇等多种角色,因此,也是成为家庭生活必需品及其他成员所需物品的主购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致诚  晓晖 《新智慧》2006,(6):10-10
美国女人是时尚的代表,更是很多中国女性模仿和借鉴的对象。她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及其周围女性对战争的态度各不相同。以斯佳丽为代表的女性,能够适应新局势、新生活,丢掉一切旧传统,走上自我奋斗之路,战争促使她们奋起、抗争。而那些难以接受现实,难以忘怀过去的女性们则采取逃避的方式,靠回忆过活;她们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注定了人生的悲剧命运。在新生交替的人生关口,要生存下去,除了改变别无选择,战争正是这种改变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沈虹  可可 《新智慧》2007,(2):10-10
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被认为是女性生命中的“黄金十年”。可我们这座城市里正在经历“黄金十年”的女性们,却被一系列时间表紧紧追赶着,“比上一辈忙”是她们统一的感慨,“比后一辈烦”是她们统一的困惑——对她们来说,这“黄金十年”,就是由各项时间表组成的《罗拉快跑》,而她们这一代,就是人生压力高度浓缩的“匆忙一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苏青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的生存状态,记录了女性走向解放的沉重步履,反思了她们成为“第二性”的自身原因、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话剧作为一种外来移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在曹禺的《雷雨》《日出》等早期话剧中,女性形象大都以性格独特、个性鲜明著称,但她们同时又都是受害且值得怜悯同情的一类,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迫害几乎使她们丧失了与男性平等对话的权利。曹禺在戏剧中没有简单地对女性作天使和妖孽的二元对立之分,女性形象大都在生活中确有其人,因而呈现出了个性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先于弗吉尼亚·伍尔夫。伊迪丝·华顿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人格向着双性同体发展。她无意识中分别对《夏》和《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查瑞蒂与梅进行了双性特质同体式的性格刻画,但双性特质在她们身上并未得到和谐的展示。仍处于双性特质的失衡态,为此她们对各自的生活或不满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华顿的众多小说人物中,艾伦身上优秀的男性特质勇敢、独立与美好的女性特质善良、包容共同作用,均衡和谐的发展使艾伦成为华顿心中最理想、健康、健全的女性形象。因此,伊迪丝·华顿的女性观是女性必须具备双性特质,并且双性特质要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使女性从性别固见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妻妾成群》中的颂莲与《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形象分析,揭示造成两位女性人物悲剧人生的共同的社会根源:在男权社会中男权意识与婚姻重压她们的精神和肉体,最终葬送了她们的幸福,使这些原本天真纯洁的女性不得不进行苦苦地挣扎.甚至绝望地报复直至精神崩溃。  相似文献   

17.
方方的小说《树树皆秋色》、《出门寻死》以她对"女性生命运的关注"的取向选取女性日常生活的原生场景描写,她们的消费行为蕴涵的符号标识了她们各自的阶层和群体,显示了她们之间的区隔,读者可由此体察作品人物.传统习俗与文化将女性消费作了亚范畴地位的规制,女性的消费也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的.她们既有通常的男权社会所期待的女性角色的消费,又有中国式的女性代理消费.通过文化分析研究,可对女性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个能够深入当代消费社会机制的更为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张虎林  岚岚 《新智慧》2007,(3):39-40
身着鲜艳的纱丽,额头点朱砂,全身金银饰品。相信凡是看过《爱的烈焰》、《大篷车》等经典印度片的人,都会对风姿绰约的印度美女留下深刻印象。以前总是觉得她们很神秘,离我们太遥远。然而近年来,由于看好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越来越多的印度女性开始涌入上海、深圳等前卫城市发展。据统计,目前仅广州一地就活跃着上千名印度佳丽。她们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怎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尺牍文学史上,女性尺牍颇为寂寥。试从女性作家尺牍的创作心态考察入手,就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守望、寻觅等生存姿态和心理进行分析,揭示了守望情结对中国古代女性的情感体验和尺牍创作心态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以男性作家创作心态为参照,认为中国古代女性尺牍创作既是出于自我心理平衡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要,归根到底是因为她们缺乏生存的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和简·奥斯丁虽然身处不同的文明系统,不同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但她们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她们各自高超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个生动的女性形象,让她们那曲折、美丽的爱情和婚姻故事震撼着一代代女性的心灵,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着力于分析两位女性作家作品中赋予主人公不同命运的原因,重点分析她们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社会氛围方面的不同对她们的创作之路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