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入城市的非农人口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核心,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大规模的生存性需要的人口流动,还包括结构分化的经济性迁移.关注城市中的非农人口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更需要进行导入的方式设计和导入对象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入城市的非农人口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核心,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大规模的生存性需要的人口流动,还包括结构分化的经济性迁移。关注城市中的非农人口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更需要进行导入的方式设计和导入对象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3.
FDI尚未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较少的FDI存量拉大了西部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西部地区经济同质性较低,区域经济一体化远未形成。西部在市场潜力、区位和区域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较大劣势,影响了外资流入;正在改善的基础设施则对FDI流入产生了较大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内部,在省际层面上,FDI选择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化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和度量指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这种方法在有些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是可行的,但它同样存在着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难以反映城市化“质”的问题等。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入手,用综合指标法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作了度量及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然后利用1999~2008年全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市场潜力、出口需求对新成立外资企业区位分布的影响。为了纠正泊松模型条件方差过度分散问题,本文使用了面板负二项回归方法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城市的市场潜力和出口需求是外资企业投资区位的决定因素,同时,采用分时段、分区域方法以及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进行重新估计,结果都证实了上述发现是稳健的。此外,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新成立外资企业区位分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的职工工资、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工业税负等因素则不会对新成立外资企业区位分布构成实质影响。文章的发现意味着新经济地理理论能较好解释新成立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区位分布。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城市化是城市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城市化包括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城市区域发展的规律.按照城市化规律调整社会经济活动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老年型城市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及其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讲,经济发达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经济发达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越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60岁以上人口虽然超过人口总数的10%,但在北京和上海,该比例已经超过了城市总人口的15%,城市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的组织,城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各地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纷纷加大投资力度。通过交通可达性的改善,轨道交通改变了土地区位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沿线及站点区域房地产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对城市空问结构调整及区域功能优化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是应用空间引力模型从不同区域层次对轨道交通与城市房地产发展的空间效应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的空间效应影响,从经济圈层次分析区域轨道交通对城市房地产的空间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五个方面建立了衡量城市化质量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和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软件,从地级市的角度,选取多年城市化相关数据,对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考虑民生,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完善、城市环境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乃至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城市化水平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城市职能单一、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少等问题。因此,必须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模式,进而完善城市规划,缩小区域差异;强化城市功能,强化民生保障;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低碳经济,打造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模式是指城镇化引发的社会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发生的动力机制、呈现的外部形态及特征的总和。地理区位、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城镇化模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这些因素为主要依据,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日本和印度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并据此推演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人口大规模跨地区流动是我国大城市人口膨胀的主要推动因素。利用城市市辖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估计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规模,结果表明市辖区人口规模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62个;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为例分析非市场手段调控人口规模的效果及其成本,结果表明以地方政府行政手段为主的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一旦放松调控,城市人口在短期内即迅速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对日本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演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人口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流动的关键因素;对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口演变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由珠三角核心城市流向外围城市主要是伴随着产业转移的人口回流。在市场经济框架下,不能主要以行政手段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而应主要采用市场手段来调控城市人口结构,如产业升级与转移。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人口的变迁。从人口的自然结构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对城乡人口变迁进行综述,可以总结出人口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调节了产业分布,同时,又对城市的流动人口定居、融入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论及对甘肃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通过要素空间集聚功能和经济结构转换促进城市化,但非常态的工业化道路和分散的工业布局均可能使这一动力机制受阻,致使城市化和工业化不能协调发展.甘肃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结论,其扭曲的产业结构和"嵌入式"工业布局阻滞了人口非农化转换和城镇化集中,城市化和工业化处于低水平吻合状态.要打破这种状态,应以"就业"原则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产业转型,通过产业聚集促进人口集中.  相似文献   

15.
包含制度因素的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宏观方面讲,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转换力与制度和政策调控力。按照三次产业推动城市化的逻辑顺序,可以将产业结构转换力分为第一产业发展形成的推动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推进形成的二级动力,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形成的后续动力。它们与制度和政策调控力一起,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对各动力因素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各动力因素对我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2010年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基础上,从数量规模、年龄结构、流动时间、流动原因等方面对湖北省流动人口的特征和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湖北省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地增加;流动人口以劳动适龄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流动人口接受过初中以上学校教育;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不一致,以常年在外为主;务工经商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省内各个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其中"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整个湖北省流动人口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在京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数据表明,是否拥有住房和在京时间是影响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关键因素。而是否有配偶对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城市适应作为影响流动人口留京意愿上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生活水平满意度和社会接纳状况对流动人口的留京意愿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无锡作为农村人口转移进入较为集中的城市,近年来在流动规模、就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文章依据无锡的实际情况,在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投入成本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主张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身份和待遇问题;抓住重点难点环节,着力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人口工作体制,构建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组织实施体系;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最终实现城乡和区域人口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流通产业发展相互作用、紧密相连,在北京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后期,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仍会大有作为,在增强城市经济功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聚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北京流通产业,以研究剖析解构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通过关系论证与实证研究得出了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业协同发展成熟度,并基于北京自身发展实际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机遇期,提出了相关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基于RUMIC(2009)微观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系统研究我国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效应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城市市辖区人口规模约在340万人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出现拐点。其中,收入是城市规模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主要传导路径,测算得出,城市规模通过影响个体收入而对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的间接效应约占总效应的64%。同时,城市规模通过提高城市生产率和降低失业率而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1%和9%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