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循环经济是保证我国水资源安全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水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新的水资源制度安排和水资源经济运行方式,使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既符合水循环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实现水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和谐统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2.
科技进步是湖北省循环型工农业体系建设的加速器和助推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优化湖北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强劲。但在当前,湖北循环经济的发展面临一定的障碍,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循环经济型技术创新溢出水平,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多样化跨国技术创新联盟;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机制,依托科技进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战略可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也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从循环经济的技术模式决定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以及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需求等现实条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进行分析,湖南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必须是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模式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进行变革。换言之,即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注重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加大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使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紧迫,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环境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环境技术创新与生态市场产权制度创新存在辩证关系,产权制度创新通过减少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以增加创新收益,同时,技术创新又增加了产权制度演进的潜在利润,降低了新的产权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为进一步产权制度创新创造条件,技术与产权互动演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将成为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依靠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林佩元 《技术经济》2005,24(9):34-37
循环经济是一种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3R”原则,要求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建立起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污染治理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建立起我国以自主创新为主,把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相结合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是人类在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供给压力和环境压力情形下作出的一种必然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且制度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决环境外部性的制度创新通常有三种方式: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其中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实施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了一些困难。政府应在这一过程中加强领导,使排污权交易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好地为循环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创新的示范。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模式:国际经验及我国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明晰主体地位、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田卫民  殷萍 《时代经贸》2007,(1Z):25-26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重要突破,它从人类发展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入手,从经济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系统理论。本文对循环经济理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依靠层次发展使循环经济的价值理念得以实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时下,循环经济的话题多起来了,这表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越来越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但目前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消除这些误区,对有效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一些人以为,循环经济只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延续,没有把握其深刻内涵。实际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理念,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严峻形势下形成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新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使人类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推进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在实践中,我们应从加快立法入手,采用激励政策、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走出一条有独自特色的循环经济路子。  相似文献   

13.
在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中,基于生态视角的物质流分析和区域比较是主流,经济学框架下的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并不多见。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技术创新则是循环型社会实现的主要手段。本文立足于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关系的经济学讨论,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对1989—2009年数据的二次DEA分析,考察技术要素对循环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发现,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但由于制度环境的约束和技术投入产出的时滞,循环经济效率曲线呈现反复性。1989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绩效经历了高开低走再上升的过程主要源于循环经济推广初期较高的边际反应,2000年以后中国循环经济的技术投入效率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相似文献   

14.
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转变,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理念,它是针对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就是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上,综合分析国内研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情况,拟定一定的原则,结合BPEIR概念模型展开对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理论和经济行为并没有掌握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基本特性,因此政策执行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不是十分理想。而本文以主流经济学为基础,剖析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的学理关系和经济特征,强调利润创造是循环经济推广的前提基础。并从价值链的角度探求循环经济价值增值的动力机制,结合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和资源再生企业不同的角色和利益诉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洁 《经济前沿》2007,(8):13-16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从而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正如同传统的技术创新在传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样,实现经济的生态化是以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为基础的.而从技术层面讲,其核心内容是发展生态化技术.  相似文献   

18.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极大的破坏了自然与环境,人类要想得到更长久的发展,就要重视对自然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各种资源,使经济发展得到满足。而循环经济就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就对循环经济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罗斌 《时代经贸》2007,5(4X):48-49,51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上,综合分析国内研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情况,拟定一定的原则,结合BPEIR概念模型展开对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资源短缺的反馈的结果,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系统为使自己持续运行下去而对自身结构进行的一般性调整,实际上遵循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不断调整自身生产要素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先建立了一个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然后结合这种框架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可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