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对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面临的现状与痛点出发,思考推动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对策,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基于浙商银行善本金融背景角度,给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数字化实践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锚定新的赛道,以数字化转型带动业务模式、服务流程的变革,运用“金融科技+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主动布局场景金融,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精准性。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金融承担着深化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以下简称“苏州工行”)锚定新的赛道,以数字化转型带动业务模式、服务流程的变革,运用“金融科技+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主动布局场景金融,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精准性。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的发展则离不开人们对金融的消费。但目前我国有诸多的“金融消费者”对金融这份“套餐”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搞不清自己拥有诸如“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等权利,弄不懂自己在消赞过程中应知、应会的金融法规常识。由于金融知识的不普及,近几年来犯罪分子利用假存单、假支票、假货币等形式大肆进行金融诈骗活动,金融案……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些赋予了新时代金融发展的使命担当。探讨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通过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的考察,深入剖析了金融发展对不平等的影响机制:适度、规范的金融发展有利于减轻不平等,但金融压抑和过度金融化都可能导致不平等加剧。而金融压抑与金融赶超(以及金融化)并存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特色”,二者也成为当前分配不均的驱动因素。中国金融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需要着力于以下五点:一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避免过犹不及;二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三是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四是发展普惠金融,使低收入群体也能分享增长红利;五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双刃剑效应,推进金融科技向善。  相似文献   

5.
揭开“地下金融”的盖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地下金融”(亦称民间金融),指的是处于正规金融体制以外、国民经济统计核算难以触及的经济形态。它是地下经济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地下经济服务的民间自发形成的未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典当业、私人钱庄、标会等融资组织。“地下金融”发源很早,其间潮起潮落。如果说,早些年它还只是一个幽灵在徘徊的话,那么近些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资金需求增大,而我国金融改革相对滞后,制约因素增多,导致“地下金融”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潜流和管涌。本刊这期策划就是从点到面披露“地下金融”的活动状况,以期引起大家的警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金融》1988年创刊,是由交通银行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以金融为聚焦领域,以“新”为办刊特色,通过刊载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本刊审稿周期一般3个月,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录用稿件,稿费从优。自2008年以来,本刊每年举办“博士后金融专题研究”有奖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博士后们的广泛支持;其中部分优秀研究成果在本刊公开发表,赢得良好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7.
一年来,我国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积极贯彻落实“金融十条”,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让金融之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早在去年7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融十条”),提出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服务客户发展业务的核,也武器。耍更好地服务“三农”,需要研究“三农”经济特点和现实金融需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创新、整合、调整产品结构,建立需求导向型的产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回顾近年浙商“走出去”的历程,成果颇丰,障碍犹存,特别在地方政策、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后危机时期的“走出去”,政府和金融支持已成为影响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与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旺盛需求相比,当前的金融政策和服务体系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产生多维、深度影响。金融科技助力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但也造成金融市场的伪创新以及科技过度金融化等乱象,挑战了金融监管,加剧了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科技、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健康的生态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应推动金融科技坚守初心、坚持向善,回归科技的本源;同时完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加强金融监管,激发金融创新正能量,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大力发展监管科技。  相似文献   

11.
<正>布莱特·金在《银行4.0》一书中提出,“银行业正处在一个技术主导一切并且无处不在的世界中,不被淘汰的唯一办法就是为那些数字化的消费者打造新的体验模式”。金融如何汇聚“数”“智”合力、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项现实而艰巨的挑战。本文将结合浙商银行的实践探索,重点分析数智金融服务的三大场景,并对未来发展的创新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周宁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建设高山一流县城”的战略规划,金融无疑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创建“周宁金融安全县”也正是在这一规划指导下,切合周宁金融实际的必要举措。金融风险是经济风险的综合表现,金融风险隐患的化解,良好金融秩序的营造,无不与经济相伴随。实现金融安全,归根结底是要做到地方经济与金融的融合与默契,夯实经济基础,挤干经济领域中的水分,清除经济环境中不利于金融良性运作的各种障碍。周宁的金融风险体现在哪里?其一是经济与金融相互信任度的降低,彼此的对应投入减少,造成两者发展的停滞,…  相似文献   

13.
陈欢  王丰阁  陈显伟 《时代金融》2023,(5):17-19+22
<正>基于前瞻性、系统性的理念,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的演进阶段,研究发现破解“商业可持续”两难困境构成其演进的动力。接着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技术风险、服务对象的信用风险、业务开展模式的平台风险和服务创新的合规风险等四个维度研判其风险,从提升服务主体的现代治理能力、服务对象的金融素养、强化数字普惠金融运用平台的常态化监管及优化以科技向善为理念的金融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通过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港”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银行家》2006,(11)
要在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关键看决策层能否在新形势下提出系统有效的“新金融政策”思路。“新金融政策”应该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线索,即从三方面和实体经济中的需求挂钩探寻该政策的出发点:(1)从打造世界一流强国的战略目标出发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设计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金融解决方案;(2)从资源配置调控的角度解决实体经济部门中的结构性浪费和增长失衡;(3)服务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用金融手段加大对县域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和“三农”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发掘对台金融研究优势资源,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福建金融》期刊将进一步打造“海峡金融”栏目,特向广大作者征集稿件。稿件可系统梳理台湾地区在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领域创新发展的正反经验,通过两岸比较研究得出政策启示;分析两岸金融业态、产业发展、经贸关系最新变化,围绕两岸经济金融融合发展趋势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作者可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在两岸经济金融融合发展的范畴内自行选题撰稿。  相似文献   

16.
所谓“地下金融”(亦称民间金融),指的是处于正规金融体制以外、国民经济统计核算难以触及的经济形态。它是地下经济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地下经济服务的民间自发形成的未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典当业、私人钱庄、标会等融资组织。“地下金融”发源很早,其间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17.
一、实践“三个代表”,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裕,国家就不会富强,各种问题就不可能得到顺利解决,整个社会就不可能进步。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服务海西跨越发展是福建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通过构建“大金融”服务体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深服务,广聚资源服务海西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构建“大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对进一步深化“大金融”服务的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方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及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也出现地方金融过多地强化跨区域经营,甚至脱离地方金融本源与初心进行所谓的金融伪创新。本文在厘清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的的历史渊源及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地方金融“本土化”的必要性,建议地方金融坚持“本土化”和回归本源本责,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小微金融、农村金融,持续进行金融创新等措施,地方金融才能走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投资与贸易格局重构加快,科技和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正面临新的变局;以“一带一路”为主轴的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开启中国经济金融走向世界的新篇章。作为在全球拥有广泛网络和业务布局的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新特征和新挑战,境内国际业务和境外机构发展将迎来关键的窗口期。笔者从河南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工商银行河南分行支持“一带一路”的金融实践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金融创新的路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