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同级内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审计工作滞后、时效性较差.内审工作制度虽然赋予内审部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职权,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内审监督方式多采用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履行的是事后监督的职能,而且多在事后进行,与经营活动不同步,不能及时掌握被审计部门动态信息,缺乏超前性、时效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再加上有效的非现场监督的具体程序、方法和各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报送资料制度没有建立,致使内审工作停留在事后评价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2.
事后监督中心作为人民银行内部的监督职能部门,负责对全行会计(营业)、国库、发行等部门的会计核算进行独立的非现场监督。由于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监督手段等方面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监督部门作用的发挥,降低了监督的效率。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当前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更好地发挥其防范资金风险、强化会计监督的职能,本文提出了事后监督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库现场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来,事后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级事后监督部门在完善基层行内控机制建设、加强资金风险防范、促进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库业务系统进一步拓宽和延伸,国库部门的风险也呈现出新的变化,传统的事后监督方式已无法全面防范国库风险。本文从实际业务出发,探究国库现场监督的有效手段,以弥补非现场监督存在的不足,切实防范国库风险。  相似文献   

4.
会计事后监督是事后监督部门运用手工、计算机技术手段.对会计业务执行制度、核算结果进行检查和重点审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是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有效监督。也是防范资金风险、规范会计核算的监督保障体系。作为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关卡,笔认为必须清醒认识当前事后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格贯彻执行《事后监督操作规程》,切实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事后监督作为会计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防范风险、堵塞漏洞、杜绝会计案件发生、保证人民银行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与商业银行相比较,人民银行的会计事后监督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的监督措施和手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很大上影响了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有效防范会计风险,保障资金安全,最近我们通过现场检查和座谈方式对辖属会计营业单位的事后监督工作进行了调研。下面结合调研情况谈一谈目前人民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存原主要问题和有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内控制度是为防范风险和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过程进行制度管理、相互制约和风险控制的系统工程。对内控制度落实进行审计监督,其目的就是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有效防范风险隐患,确保基层人民银行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但从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开展情况看,审计的重点是放在制度的制定上,而忽略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因此,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索内审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内审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对内控制度的审计评价和评级,是当前内审部门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目前事后监督的体制及工作状况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事后监督工作管理模式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建议。如提高监督成果的时效性,改进监督管理手段和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为切实发挥事后监督部门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银发[2010]306号)规定,事后监督部门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经分管行长授权可开展现场监督。2011年,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积极落实总行要求,推行在全区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实施会计核算现场监督工作,以“规范业务操作、防范业务风险、提高核算质量、保障资金安全”为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办法、程序、方案并组织实施,现场监督工作初见成效,但距构建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目标监督管理机制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此,我们就如何拓展会计核算现场监督工作,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和风险防控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2000年人民银行设立内审部门以来,通过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基层人民银行各职能部门增强了自我约束机制,完善了内控制度,确保了基层人民银行职责的有效履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内审工作仍然存在体制及人员素质等问题。笔者结合基层内审工作实践,谈几点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中央银行会计集中监督运行模式来看,集中监督将更加有利于有效实施会计监督,更能体现事后监督部门独立性、会计监督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核算制度的执行得以落实。但在会计集中监督模式下,会计资料传递不仅时效性滞后,存在潜在风险,而且资料传递中的财务成本较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一、县支行监督形式及监督基本情况 当前,县支行的内部监督形式主要有上级监督和同级监督。上级行对县支行的监督体系主要由中支纪委、内审、事后监督和各业务职能部门构成,主要起事后监督的作用。上级行对基层行对口专业部门进行的检查,能有效地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并对相关业务高风险部位和环节做出防范对策,但时效性和连续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增设的事后监督部门,是人民银行对核算业务监督工作的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实践创新,对提高人民银行业务核算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事后监督在规范核算业务操作、防范和化解各类核算业务风险的作用、确保银行资金安全,是当前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一、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由于核算业务的新变化和监督机制的新要求,使得事后监督在具体操作上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并且由于核  相似文献   

13.
自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相继成立事后监督中心以来,开始行使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集中事后监督。这对于规范人行会计行为,提高央行内部管理水平,防范资金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事后监督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改革的新事物,在监督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创建初期的不完善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分析当前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创新监督方法、改进监督方式、充分发挥事后监督的职能作用,是事后监督工作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基层央行事后监督部门正式设立十余年来,央行各类核算系统进行了大步革新。随着发行会计集中系统的稳定运行、TCBS正式上线、财税库横向联网系统的稳步推进、ACS即将全面推广。央行会计核算的流程、方式和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事后监督有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一、当前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事后监督主要依靠法规、制度开展工作。由于事后监督中心在总行并未设立主管部门,发文传  相似文献   

15.
一、存在的问题(一)集中事后监督时效性较差,难以及时有效控制风险。县支行会计资料邮寄到事后监督中心,需要2-3天时间,遇到双休、长假间隔时间会更长,从而影响了事后监督时效性作用的发挥,业务差错或联行作案也不能被及时地发现和纠正,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二)联行专柜不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事后监督职能作用发挥的成因,对基层行建立以纪检监察、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大监督"体系中事后监督工作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事后监督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事后监督陷入被动局面。在人民银行全国各省市(地)分支机构设立事后监督中心的同时,总行未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模式则是同级监督、同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虽然明确分支行事后监督中心接受各被监督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但对指导的渠道和方式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存在难以协调、事后监督信息反映渠道不畅等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事后监督部门存在行政隶属等问题,事后监督工作面临着经常性指导的欠缺与当前频繁变化的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监督理念和方法落后、监督依据细化滞后、监督队伍建设步伐缓慢、部门间有效沟通不足、科学评价不健全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98年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后,在人行内设机构中增设了内审部门.它标志着人行内部监督体制的重大变化.几年来,内审部门充分发挥内审职能作用,立足于同级职能部门及行属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职监督,对保证人行各项职能依法、合理、公正有效的履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人行海口中心支行辖内目前情况看,不论从体制上,或者是定位上,内审工作尚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对此,笔者根据近些年来的内审工作实践,对人行海口中支辖内审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辖区大内审监督格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路雅丽 《甘肃金融》2010,(12):70-70
一是理顺事后监督的工作关系,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自上而下的事后监督管理模式,业务上实行同级协调,对下垂直管理,总行及省会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对下级行制定统一的事后监督工作制度及相关业务操作实施细则,并根据会计业务的新制度、新规定及时修订完善事后监督工作制度,担负起管理、制导辖区支行监督中心业务工作的职责。建立事后监督部门的考评、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基层事后监督中心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