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是一个全球性话题。次贷危机后,美国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把影子银行纳入其监管框架,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通过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比较,有利于学习借鉴美国经验,推进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反映中国影子银行本质特征的DSGE模型,研究影子银行的内在扩张机制,并依据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实践设置三种资本监管政策,分析资本监管政策的福利效应并评估双支柱调控的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信贷政策冲击和资本监管冲击都会给予商业银行监管套利空间,刺激影子银行扩张。相比静态资本监管政策,动态资本监管政策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但表内资本监管政策因驱动影子银行规模激增,致使政策效力被严重弱化,其社会福利增加效应小于全面资本监管政策的该效应。基于拓展的政策前沿曲线分析可知,动态资本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双支柱调控能够增强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尤其是全面资本监管政策通过限制商业银行监管套利、抑制影子银行无序扩张来协调货币政策稳定经济金融的效果最为显著。本文研究为我国探索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和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首次迎来高层监管表态。1月初,一则关于控制影子银行风险的“国办107号文”在银行同业广为流传,并引发业界震动。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在监管之外,起到"类商业银行"作用的信用中介.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在信贷需求、银行盈利需求、金融创新和监管控制几股力量共同作用下发展.影子银行会计信息不透明、不规范的问题,使得监管难的问题雪上加霜.本文梳理了常见的影子银行运作机制,认为影子银行会计信息监管是对影子银行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和抓手,会计信息监管的...  相似文献   

5.
刘玲 《中国经贸》2012,(12):130-130
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冲击欧美经济,随着银根紧缩,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特点,探讨了中国的影子银行现状及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影子银行首次迎来高层监管表态。1月初,一则关于控制影子银行风险的"国办107号文"在银行同业广为流传,并引发业界震动。这份名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107号文"),在2013年12月中旬,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向相关部委和各省份政府下发,要求各地各部门对日益活跃的影子银行进行全面监管。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相关渠道拿到该文件影印本。"107号文"厘清了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并明确了影子银行监管责任分工,以及各类  相似文献   

7.
杨萍 《中国经贸》2015,(18):121-12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但影子银行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业务和风险形式.本文主要围绕影子银行的理财业务、信托业务和民间融资,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现状和风险,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提出风险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国情出发,分别从监管模式,监管主体,监管法制三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例如改变监管模式,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等。  相似文献   

9.
黄炎 《中国经贸》2013,(14):95-96
我们现在所称的的影子银行具体地来说是一种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TheShadowBankingSystem),它和各大国家控股银行一样有着普通银行的功用性,能执行良好的银行效应,并且影子银行致力于开发各种的金融性工具和产品。但是其受监管的力度很小甚至不受市场监管,其产品和工具都不在监管区域之内。本篇论文主要站在我国货币供应体系的角度上分析影子银行情况,在货币供应杠杆效应的理论基础上估算其潜力,并且着重分析影子银行现阶段的信贷投放制度,主要通过其理财产品的市场情况来进行分析考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影子银行同样迅速膨胀,其所带来的风险尤其大不可控,而对于其的审慎监管同样成为议论中心,文章经过联系中美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发展近况,选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因其潜在危机而存在的监管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朱琳 《特区经济》2014,(12):82-85
随着金融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中国金融脱媒和大量表外资产的出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成为当前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积极地关注。关于影子银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众多且角度多样。本文主要从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特征、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风险控制与监管等角度加以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2.
俞建军 《中国经贸》2014,(13):277-279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以及“金融脱媒”的深化,影子银行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受其高杠杆率、期限错配等特性,影子银行蕴藏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隐患,已成为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针对于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新规紧密出台。目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已从传统的短期资金融通,通过各项产品创新向影子银行异变演化,发展成为影子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子银行的监管新规下,作为影子银行主力的同业业务势必受到多重挑战。未来商业银行可从金融创新、流动性管理以及内部监管等多方面入手,使同业业务向可持续并兼顾稳健与收益的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影子银行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以它特有的发展速度以及对传统银行体系造成的冲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107号文件首次从官方层面对中国影子银行进行了界定,但具体监管思路尤其是对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还有待进一步厘清。文章从金融自由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认为我国应当将影子银行看作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系统性角度构建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在对私人部门分别监管的基础上设置系统性监测部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并不断完善其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和法律规制正属于起步阶段,通过对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现行的机构和运行模式下的监管套利成因和法律规制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目前影子银行监管法律规制的改进的相关措施,削弱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动力,保障经济建设资金运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影子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世界经济的金融结构体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是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虽然影子银行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体系还不健全,对其的监管还不完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影子银行的发展势不可挡。文章分析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进而探究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不应该一味的排斥和束缚影子银行的发展,而是应该正确引导和规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影子银行的产生是金融发展、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其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种类繁多,发展规模快,影响力大,但其实质都是通过不同的信贷关系进行无限的信用扩张,潜在的风险不断积聚。从监管的角度看,当前其游离于正常的金融监管之外,存在监管缺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和完善"影子银行"金融风险体系的全面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基层影子银行的存在形式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国办107号文《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定义了影子银行的概念、纳入监管的范畴以及监管责任分工等。  相似文献   

18.
梁冬  谢思明 《中国经贸》2014,(17):181-181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金融市场结构和实施的监管政策的差异,我国的影子银行与西方影子银行表现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兴起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监管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心如 《中国经贸》2014,(20):164-165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金融中介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影子银行”成为重要的机构。影子银行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却受到不相匹配的监管约束,成为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风险隐患。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因此也呈现出特有的特征。预防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有针对性加强监管,是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