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初步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阶段基本社会保障的情况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实现全覆盖,但地区和城乡差别仍然较大.养老保险制度框架还需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搭建.各地基本社会保障还存在很大差异.基本社会保障内部各个部分的政策环境和现实情况差别较大.完善我国基本社会保障的对策与建议,首先需要推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的全覆盖.中央政府应当更多集中在标准制定和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上.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来展开基本社会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3.
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这种制度是为实现人权中的最基本生存权提供物质支持能力的再度安排,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是帮助市场参与规避风险的安全网,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减压阀,是保障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调节器。  相似文献   

4.
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和谐共处。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统筹比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问题不完全是简单意义上的保障机制建立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近几年来,各地在建立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与保障广大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社会保障既是政府对全体社会成员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全体公民根据宪法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具有强制性、公平性、全民性、最低保障性的特征。社会保障的体系、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障的需要与变化而不断充实内容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两大部分组成。基本保障则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四个部分组成,由社会、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的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基本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发展,确立了基本框架的三个层次:一是直接面向贫困或低收入阶层的各种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乡村扶贫政策、灾害救济、城乡福利院以及其他社会救助措施,这一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解除因各种原因陷人生活困境难以自拔者的生活危机:二是面向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相似文献   

8.
宋晓林 《特区经济》2007,225(10):154-15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现实中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中生活和发展的,制度无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都带有根本性。作为保障人的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被排除到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的。因此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0.
徐健 《北方经济》2006,(3):33-3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2.
白维军 《特区经济》2009,(2):260-261
社会风险的普遍存在促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发展,同时大量社会风险的存在以及抵御、治理风险能力的不足,又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本文着重分析了社会风险制约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机理性因素,并提出了抵御社会风险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为保证农村社会成员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福利,面向广大农村居民而采取的物质与生活上的帮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及我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建立与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能力明显加强,财政用于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作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是国家为其公民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快速推进,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政府集中财力优先发展社会保障,着力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相似文献   

15.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可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效率,更好地促进公平.但是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也称为“社会安全”,它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的各种经济福利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障体系或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围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这对于缓解农村居民贫困,实现农村居民的"生有所靠",解除其后顾之忧,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辉 《山东经济》2009,25(3):44-48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须正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城乡二元化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保障农民工的相关利益,这对我国社会的安定、城市化的进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以及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务之急,必须积极构建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此,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要解决眼前的困难,以现代社会保障替代传统土地、保障,又要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罗琼 《特区经济》2008,(7):172-174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农村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探讨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动力,存在的制度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