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投资主体、投资去向及其投资需求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我国从东部往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也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第二,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体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非农户投资比重远远大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非农户投资比重。第三,中西部地区在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但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小于东部地区。第四,各地区农民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需求最强烈的主要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需求最强烈的主要是经济型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2.
对于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基础设施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投入选择范围的狭窄。文章通过我国对交通、环保、林业、农业、铁路行业和气象行业这六个行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从投入主体、投资规模、投资来源渠道和资金投向结构几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认为在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扩大投入主体或拓宽投资来源渠道,并引导资金投向社会效益更强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水利基础设施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多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统计分析不难发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短板,在保障财政稳定投入的基础上有效引入社会资本是解决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决策层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很多。而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非公有制经济对加速中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推动农村市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仍有诸多限制因素制约着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前进的步伐。为此要在农村市场主体培育的指导思想、组织化程度提升、加速科技进步和市场平台建立等诸多方面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战略 ,以强化科技意识为先导 ,以改革科技体制为途径 ,以加大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为动力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全民科技意识 ,为农村科技的注入提供良好的土壤。农村基层干部要转变观念 ,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将科技兴农作为首要工作 ,切实依据本地实际情况 ,做好农村科技宣传工作。可利用广播、板报、开会、集日等各种形式、各种场合宣传科技兴国战略 ,宣传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意义 ,帮助农民拓展思维 ,开阔视野 ,教育农民树立大…  相似文献   

7.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朱昕羽 《当代经济》2009,(18):14-15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充分就业始终是每个国家政府追求的理想经济目标.中国的政府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里中国始终把经济目标定位在保增长促就业上.三十年来中国的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GDP的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三十年里中国的城镇平均登记失业率只有3.1%,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就业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下面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二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于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白果树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基于该村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人力投入情况,总结出不同时期人力投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重点讨论了政策对于人力投入的影响.文章指出,现阶段农业对于农民重要性的下降以及水利设施的外部性是造成目前水利设施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陆桥视野》2010,(4):68-68
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尤其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处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一方面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另一方面城市本身往往是历史老城,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落后,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典型地应由公共部门提供。大量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发展具有正效应,然而对引起正效应的具体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研究较少,所以除了建议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之外,很难提出更多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发展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划分为宏观经济效应、微观经济效应和分配效应三种,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clarifying the defini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introduces backwardnes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 Enshi City, Hubei Province. Then it summarize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Korean "New Village Movement". From a new angle, the paper talks about measures to strengthen investment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t expects an early rea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peasants living a rich and comfortable life, civilized custom, clean and tidy villages, and democratic management"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军 《经济问题》2007,334(6):80-8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纽带,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因此,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14.
15.
金融体系是否发达,不仅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货币化的程度,更重要的在于财政融资、信贷融资、证券融资三种融资方式的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16.
高校基建投资控制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满足教学、科研、居住需要的高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显得越来越不足,依据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化由政府投资进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成为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障碍,在引入多元化资金进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今天,高校基建投资控制还未真正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朱珠 《生产力研究》2007,(15):68-69,74
文章以江苏省为例,选用江苏省1990年~2004年的数据用生产函数法,通过计算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zes optimal pricing for access to essential facilities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focus is on investment incentive issues arising from regulation under complete information. To that end, examining the provision of a natural monopoly infrastructure with unlimited capacity, it is shown that the fixed component of a regulated access price can be structured so as to induce a race between market participants to provide the infrastructure. An appropriate pricing formula can ensure that a single firm chooses to invest at the socially optimal time (taking into account producer and consumer surplus) despite the immediate access granted to rivals and the non-existence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Under the optimal pricing formula, firms choose their investment timing based on their desire to pre-empt their rivals. This pricing formula is efficient (a two part tariff), implementable ex post, and robust to alternative methods of asset valuation (replacement or historical cost). When firms are not identical, the access pricing formula resembles, in equilibrium, a fully distributed cost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19.
Access Regulation and the Timing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examines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centives under a system of 'regulation by negotiation'. We demonstrate that an appropriately specified access pricing rule can induce private firms to choose to invest at a socially optimal time. The optimal regulatory regime allocates investment costs to the access provider and seeker based on their relative use-values of the facility. It is superior to an unregulated environment because it commits firms ex ante to an access charge that allows for sunk cost recovery. In addition, we show that when the time that access is sought is flexible both replacement- and historical-cost asset valuation methodologies can lead to optimal investment incentives. However, when seeker timing is restricted, historical cost can give rise to distorted incen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