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思考刘海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它适应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它促进农村经济模式发生了根本...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农村经济在80年代初期摆脱了长期停滞、落后的僵局,8亿农民终于挣脱了饥寒的困扰,步上了商品化、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是什么力量扭转乾坤呢?众所公认,主要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广泛推行家庭承包制的结果,但是,最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由高涨转入徘徊,农村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自  相似文献   

3.
用“两个飞跃”的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国政协常委王郁昭中国农民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邓小平同志说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紧接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平同志说,这是中国农民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现实与预期的差异测量农村家庭养老弱化程度,利用新疆13个地(州、市)72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弱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养老已经全面弱化,其中,经济支持弱化了25.0%,生活照料弱化了5.6%,精神慰藉弱化了30.7%。子女数减少弱化了精神慰藉功能,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经济支持功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弱化而是促进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实现;外出务工弱化了经济支持,促进了精神慰籍的实现。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民,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弱化的概率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弱化的概率越大;家庭存款的增多,弱化了经济支持,促进了生活照料的实现。年龄越大的农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弱化的概率越大,已婚农民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弱化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家庭农场逐渐兴起,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有很多人投入家庭农场中。目前桂林在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制约了桂林家庭农场的发展。立足发展现状,从政策机制、土地流转、农民主体权益、投融资、产销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桂林家庭农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秦和平 《中国农史》2001,20(3):28-33
近代以来,在云贵川地区鸦片的种植曾经是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详实的历史资料,以近代云南部分地区农村经济为对象,研究鸦片种植与农民家庭经济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探讨部分农户要求禁止鸦片的部分经济原因.文章首先分析了近代云南农村社会的基本构成,指出研究的对象是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家庭;再根据农户种植鸦片的状况、家庭经济的基本支出和劳动用工情况,论证了当年每户农户平均种植罂粟面积约有三四亩土地,揭示出旧中国农村鸦片种植的小家庭化特点。文章列举出云南内地和边疆农户的家庭负担支出之后,强调了在旧社会,鸦片既是农户家庭的主要民收入,也是最重的经济负担;通过介绍农户种植鸦片的劳动用工,对比投入与产出两者间的关系,文章论述在各地普遍种烟的情况下,鸦片的投入超出其产出,缺乏经济效益;借助对“放烟债”问题的认识,概括了鸦片对云南农村社会的种种危害,揭示出三十年代中叶云南农民普遍要求禁止鸦片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7.
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需正确处理稳定与调整的关系刘元有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实施18年来。调动了广大农民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两个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了农村“第一个飞跃”的巨大成...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剖析影响农民家庭再次创业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农民家庭再次创业的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家庭的年人情支出额度、自有住房情况、创业间隔、家庭参与项目投资额以及先前创业次数。考虑群体内部异质性后发现,造成两代农户再次创业差异主要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规模以及自有住房四个因素。建议农民家庭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对待创业活动;重视农民素质的培养,提升农民家庭实现自我实现与发展的源动力;区分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提高就业质量与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农村家庭经济的重建,首先要做到政策取向上互认。公共政策的取向应该最大程度、最广范围地与失地农民的需求保持一致,而不应只考虑如何低成本地把农民从现有土地上分离的现实难题。同样,失地农民也应考虑自己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近代西方工业化的产物,我国经济结构的形成和二元户籍制度的确立使社会保障权基于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出现了差别,农民社会保障权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通过对经济实力与建立农民社会保障权悖反的分析、家庭保障论和土地保障论观念的解读,剖析了农民社会保障权无法实现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农民家庭发展能力出发,将农民家庭划分为成长型、稳定型、救助型,以宅基地退出主体和实施主体的双边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双边主体满意度相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农民家庭类型与宅基地退出模式类型双边匹配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匹配求解,以发达地区福建省晋江市与欠发达地区江西省赣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家庭与宅基地退出模式匹配符合比较优势原则;(2)成长型农民家庭与"购房补贴"退出模式匹配,稳定型农民家庭与"宅基地换房"退出模式匹配,救助型农民家庭与"以地养老"退出模式匹配;(3)组合宅基地退出模式的双边总体满意度高于单一宅基地退出模式的双边总体满意度。因此,实施主体应当切实考察农民家庭发展能力,推进宅基地退出模式的供给侧改革,设计出尽可能满足农民家庭不同发展层次的宅基地退出模式,以期寻得匹配农民家庭最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阐述了我国农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发展林农合作组织的意义与必然性。农业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农业要实行家庭经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对土地的永续利用,要求赋予劳动者长期产权。实行家庭经营,农民与土地联系最紧密,与土地产出利益最直接,是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与当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伟大的创举。主体改革就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确权到户。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通过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提供服务来逐步走向现代化,是包括林业在内的农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是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3.
家庭农场、农民创业与制度环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学术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当前对家庭农场的研究多基于微观经济组织视角,将农民创业与家庭农场结合的研究尚属空白;此外,还存在对家庭农场及农民创业制度环境定义模糊、对农民创业及家庭农场制度环境的定量研究较为缺乏等不足.从创业经济学视角研究家庭农场发展以及对家庭农场型创业制度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可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农业的现代化最终要靠农民来实现。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中基础微观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行为取向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目前,农民生产经营行为取向多元化,外出务工对其更有诱惑力,因而使兼业现象极为普遍,这为“少数人种多数人的地”创造了现实的条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充分发挥以家庭为单位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把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家庭培育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农场,发挥农业最佳规模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许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民创业问题研究的若干认识误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农民创业教育研究中存在若干认识误区:一是以农民缺乏创业意识为假设前提,二是以所谓"做大做强"的暴富观误导农民大众创业,三是歧视农民立足乡村农户的家庭创业。然而,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中国农民不仅本就具有积极进取的创业意识,而且有踏实的创业精神和务实的创业目标,农民大众立足乡村农户或庄园的家庭创业是更为普遍和重要的。正确认识农民及其家庭经济、准确定位农民创业目标和正确引导广大农民家庭创业将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农民作为城市化自为主体,立足实践经验,从家庭自主性视角建构农民城市化的实践类型,丰富和拓展农民城市化研究。基于农民城市化意愿及其能力的双重分析,发现以阶层流动为目标的发展型家庭进城意愿较高,其中在进城能力较强的长三角发达地区农民实现的是完全城市化,而在能力次之的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农业型村庄则只实现了半城市化;以社会生活为目标的生活型家庭进城意愿较低,其中珠三角发达地区农民在半工半租的村庄福利笼罩下具有典型的逆城市化倾向,而西南边陲地区在城市化意愿和能力都较低的情况下,农民融于日常生活而表现为去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存在客观的区域差异,要分类施策,同时也要重视农民家庭在城市化中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使农户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可以使农户根据市场、气候、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作出决策,保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和农民的接触中,发现有的农民不仅能提供较多的情况和数据,而且能拿出各种文书、表格、票据来证明他们反映的情况;另有一些农民则连一些重要的资料也随手丢掉,无法查对。由此看来,农民建好家庭档案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家庭承包经营曾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 ,不少地区农民耕作的积极性以及农业的生产效率未能保持住以前的强功增长势头 ,从而引发了部分人对家庭承包经营的疑问 ,如“家庭承包制是否还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等等。而我们认为 ,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看 ,还是从现实的效应看 ,家庭承包经营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都是符合农业发展需要的 ,它仍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一、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农村工作改革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对待公社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过去在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五业不兴.商品不足,市场窒息,农民穷困。大家都希望在改革开放中能找到一把锁匙,启开农民致富的闸门。这就是能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在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问题。1980年在中央总结了安徽省等地农村实行包干到户的经验以后,由小平同志作了结论,允许各省、市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中央一号件肯定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这一政策促使农民大搞商品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完全摧毁了人民公社僵硬的行政管理的体制,这一变化也给农业经济理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