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1979~2011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支持问题。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性影响的情况下,却出现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和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现象。这说明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户信贷供给不足,金融支农不力,农户资金问题主要不在于对资金的有效使用环节,而在于资金的可得性环节。农户对信贷资金可得性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户生产性贷款在农村贷款结构中边缘化;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非农化,农户资金要素通过存贷正差外流;三是农村金融效率及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2.
对"三农"投入不足,表现为农民"贷款难",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货币政策在农村严重阻梗,传导不畅;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总量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僵化的管理体制又导致信用社的"内部人控制",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重新架构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金融发展情况的现实审视 娄底市地处湖南省中部,面积8817平方公里,总人口402.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1.49万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53亩,2006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4亿元.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突出,集中体现在组织体系、资金供给、金融服务与资金价格等方面"进"与"退"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而且有助于解决农村资金流失问题。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期,而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农业投资不足,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的逐利性使农村积累的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失到城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农村资金流入和流出的主渠道,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存在层次划分不清、覆盖率较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非正规金融满足农户需求的贷款量是正规金融机构的约4倍。  相似文献   

5.
在"三农"领域,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多年来,在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生产发展资金的情况下,每年都有大量的存款资源流向城市,使得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弱化,农村资金大量分流,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农业保障和投资发展滞后,弱化了支持"三农"的力度。因此,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实行金融机构多样化,建立健全农业资金保障机制,为"三农"提供良好的金融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不应只局限于研究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作用,更应看到农业产业化对农村金融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供给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需求方的乡镇企业、农户所需资金支持,但是随着资金需求扩大、农业产业化所涉及的主体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受到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本文由资金需求方农业产业化主体(乡镇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出发研究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首先对2014年山东省17市的横向数据分析,得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然后从资金需求方农业产业化主体角度分析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指出农业产业化及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如何在需求方(农户、龙头企业)进行相关的改善,并得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中资金匮乏的成因有:国家投入不足;利用外资比例极低;农村牧区自我积累乏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资金流失严重.要解决农村金融资金短缺的困境,应强化西部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农村牧区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利用外资,发展西部农(牧)业.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然而,现实中农村金融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的作用发挥尚不能满足农户及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呈理出明显的"非均衡"态势.本文从金融功能论的研究视角,对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作出了客观反映;并深入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最后就如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效应提出了若干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解决农民“贷款难”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农”投入不足,表现为农民“贷款难”,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货币政策在农村严重阻梗,传导不畅;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总量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僵化的管理体制又导致信用社的“内部人控制”,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重新架构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农业作为相对弱质的产业,涉农金融服务的风险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对"三农"资金供给的动力不足,需要财政发挥政策正能量激励作用,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农村,支持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和信贷投放。为此,笔者在黑龙江省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就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由于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没有彻底化解,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仍然不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包括农业政策性资金投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振新 《南方金融》2001,(11):33-34
农业是典型的弱质行业,其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投入资金将无法收回,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决定了对农业投资的风险较大,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尚未建立的时期,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性投资吸引力度下降,也使农村金融部门在信贷投放中产生较多顾虑,农业贷款难和农村金融部门难贷款的"两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层央行和地方党政部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组织不全;支农有限,资金外流严重;服务落后,效率低下;民间借贷受到管制;农业保险"缺位"。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5.
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金融机构既肩负着重任,也面对着难以回避的功能缺陷和机制障碍,突出表现在:由于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商业性金融机构信贷大多投向了效益较高的领域;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资金有效供给不足,且主要以小额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为主;邮储加速资金上存,使得农业和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单一,鞭长莫及。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紧迫要求,笔者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业高风险性和弱质性、农村金融供需失衡、传统金融机构支农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和需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应运而生。以财政资金成立农业信贷担保企业,实际上是将其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物质,增强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的信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同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乡村振兴能力。本文以平顶山市6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资金在当地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它的正面影响,并为后续如何发挥其作用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虽然有所加快,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内部自身积累不足,农户对于农业的投入增长乏力。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要,并伴随着大量的资金外流,农业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更是新时期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的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农村金融、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为主线,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模和动力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结构有很大的关联;农村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足够的资金,解决其资金需求,从而促使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聂兆祝  冯志 《西南金融》2008,(12):19-20
目前,农村信贷市场面临的突出矛盾是:资金紧缺与资金外流并存;资金难用与资金难找并存;贷款难与难贷款并存。其中,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以机构多元化为目标的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着力于重构“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话,那么,如何满足目标客户的多样化市场需求,认真研究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就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补偿却严重不足.农村金融为"三农"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财政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支持也应理所当然.国家财政应在确定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扩大补偿资金的来源后,采取减税、财政信贷贴息、政府信用担保和农业再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补偿农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