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1、历史因素。从历史上看,阻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一般说来,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新中国在成立之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国内,经济贫穷落后,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仅为66.1元。在国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中国的措施。在这种严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压力下,新中国领导人选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超越发展阶段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重工业由于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和技术含量大而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重工业优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我国选择农业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提供积累的经济发展战略。据冯海发等人的研究,1952—1990年, 相似文献
3.
探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经济协调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新的视角,从城乡关系结构分析出发,通过构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型来探讨城乡发展过程的内在机理,强调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和扩大城乡之间的共同经济利益,从而为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4.
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城乡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5.
1浙江省是我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显露出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本文着重探索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十多年的改革给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比之内地和山区要大得多。城门已经通开,农村同城市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重要而深远。因而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统筹兼顾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农经学会城乡关系研究课题组 《农业经济问题》1990,(11):3-8,51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城乡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是城市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其核心问题乃是工业和农业相互发展关系的集中表现。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都把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与国民经济全局和整个社会安定联系在一起。近十年来,随着改革深化,经济发展,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关系有了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成为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就江苏沿海经济开放区城乡关系演变历史、现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发展新型城乡关系,提出一些看法和对策,供研究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经济不断发展,但城乡差别、城乡分割和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本文对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借助面板数据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选取我国13个港口1990-2012年的全港货物吞吐量和其所在城市同期的GDP、就业人员数量、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5项经济指标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度量了相关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性,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其所在城市各项经济指标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定量测度了腹地经济与港口经营效益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腹地经济和港口经营效益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港口吞吐量与腹地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以及港口经营效益的提升可以增加腹地城市的就业率等。 相似文献
10.
11.
为研究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及进出口四类要素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的显著性关系。采用西部地区1992—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经济增长与四类要素间呈现紧密关联性,其中居民消费及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037 9和2.309 6,影响刺激作用较大,而进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相对较小,影响系数分别为0.263 2和0.874 9。同时强调了政府消费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寻土地耕作成本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价格、农业规模经营和土地永久弃耕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经济学模型。研究结果:由土地质量差异形成的土地耕作成本自然递增规律,通过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而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并影响政府农业补贴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实际效果。研究结论:未来国内的粮食价格将由必须投入农业生产的质量最差、劳动生产率最低的耕地上的粮食生产成本决定;政府提供的农业补贴,只能保证国内的粮食供给,但不能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大规模的粮食进口会降低国内的粮食价格,使一部分耕作成本较高的耕地出现永久弃耕,从而降低粮食自给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对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探索性的分析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布局及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说明,人多地少或人均耕地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土地的经济生产力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主导因素,而对土地的投入和产业结构或用地结构的差异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宁夏省政府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宁夏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而且灌溉农田占农田总面积的59%,是黄河上游区域最高的省份。农作物品种齐全,主要有小麦、水稻、山药、粟、大麦、高粱、豌豆等,占全部农作物耕种面积的82.8%,总产量的93.8%。农村地权分配极不平衡,80%以上的农民耕地不足。主要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佃农和地主不仅在土地上发生关系,而且在借贷方面也发生密切的关系。是宁夏农村租佃关系的一大特点。民国时期宁夏有着比较好的农村市场体系,因其生产皮毛、食盐、药材等,形成了许多专业市场。由于地权和租佃关系恶化,政府对农民实行强制性掠夺和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因此农民离村现象严重,导致了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复苏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都不断加剧,且各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中国不同水平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各省份在总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且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长期均衡状态将处于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研究结论: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和经济调控策略,实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秉锋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3,16(1):11-13
文章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 (包括北京、天津二市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和除东三盟和赤峰地区外的内蒙古自治区 )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构成和资源分布特点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未来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五个方面的需求 ,即基础地质图件更新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评价 ,矿产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 ,重大地质问题研究 ,中国北方生态环境管理配套工作等。 相似文献
17.
开发区土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开发区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不同时期开发区的供地政策和增长方式。研究方法:将土地要素引入到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扩张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土地要素是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但土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功能是在变化的,其经济增长源泉功能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弱化,技术和制度要素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研究结论:开发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于土地内涵式扩张的基础之上,其特征是提高土地集约度和减弱土地扩张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途径是提高技术进步在增长中的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相似文献
18.
李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7(11):31-33
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 ,地质工作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先行而且将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地质工作如何更好、更全面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是地质工作者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的探讨 ,特别是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对地质工作需求的角度 ,提出了国家地质工作必须与省 (区 )级地方经济建设规划相结合 ,才能使地质工作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论点。并强调了地质工作拓宽服务领域的重要性 ,指出开展国家地质调查工作 ,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方式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服务于经济建设 ,才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唐山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采用改良的脱钩理论对唐山市历年及未来耕地占用与非农GDP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指导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方法:改良脱钩理论的脱钩指标计算模型和增长经济理论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结果:(1)唐山市2000—2009年耕地占用与非农GDP呈现出不同的脱钩状态,原因也不尽相同;(2)唐山市未来经济发展中,脱钩指标分别为0.29和0.03,耕地占用压力仍然存在。研究结论:改良后的脱钩指标更加合理且与增长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不仅能够真实、准确反映唐山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且有利于认识双保工程,指导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雷国琼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18(3):46-48
开发西部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予充分的重视。为此,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走出六种开发西部经济的误区。从全局的观点寻求西部经济的长期发展,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走开发西部经济的新路子,重视无形资产的利用和社会指标的考核,使西部开发按既定的目标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