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将是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应该看到,虽然现有传统部门总体就业吸纳能力减弱,但其中的服务业、第三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等还存在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通过放松管制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方案,仍会释放较多的就业机会。就业限制与创造是同时并存的,只要把握好二者的内在机理,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就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城市区或大都市区概念不同于城市群和城市带概念;城市区是由一个核心城市组成,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我国城市的发展正向城市区过渡,运用城市区的概念来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是科学的、正确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社会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失业人口也迅速增长,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社会现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企业,增加发展服务业等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多、品位贫多富少总量大,而物质资源和资金却相对紧缺。就劳动力供求而言,存在着总量与结构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的问题,存在着分层与合成供求错位的问题,供求交叉缺口既多又大。仅就总量而言,一方面城镇劳动力数量颇大,近10年年平均供给量达760万人;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数量有增无减,不仅原始种养业终年余富上亿人,而且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也增长较快,多年保持着1500万的年均量。城乡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大超过了运行中的现实经济容量。在宏观管理上,那些不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和就业趋势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为周边农村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这些农民的生活方式、收入来源都因失去土地在一夜间发生改变。但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在文化、技术、年龄等个人素质方面都不具备竞争优势,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引发的问题凸现。为了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问题,需要政府必须强化引导工作、改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将社会保障系统覆盖到失地农民,设立培训基金、强制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建立创业、投资、就业、培训咨询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多途径就业。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的城市化、第三产业与扩大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声宗 《经济论坛》2005,(13):22-24
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但相关数据表明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仅农村有大量滞业的农业人口亟待转移,城镇正常劳动就业及下岗职工再就业也存在很大压力。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呈逐年递增的增长态势,2000年至2002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2.6%、3.8%和4.2%。另一方面,福建省的就业结构特别是城镇就业结构调整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显得滞缓。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横向比较,指出了中国现代城市化与世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距,此外,作者还从经济、人口、政治及城镇和人口管理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自动化设备尤其足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否会造成大量失业?对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政府或公众都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本刊上期发表的朱世强教授《关于“机器换人”五个认识误区》的文章中,对此问题有过阐述。本文翻译并引用世界机器人联合会(IFR)的专门研究成果,对此问题进行深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非自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海鹰 《生产力研究》2006,23(2):105-108
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和处境,比较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效用,总结了他们在城市中就业的困境和不利条件,提出在我国农业急需发展的情况下,部分失地农民可利用他们在农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市场化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多,失地农民就业成为了日益突出的问题。文章从城市化影响入手,重点分析农民失地后就业的现状和困难根源所在,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出现了城市化飞速发展和就业水平亟待提高的矛盾,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中国农村城市化对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调整的传导过程,发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我国城市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能够表现出城市化对就业结构影响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与就业结构调整比较协调,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我国存在着城市化水平的飞速发展,而就业结构调整缓慢之间的冲突,这表现为片面追求高速城市化,而就业结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最终造成了城市化进程没有真正的促进我国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即将跨入对世纪。回顾过去100年的城市化进程,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城市化进行跨世纪的思考,是完全有必要的。1当代城市化状况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人口获得了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量由1950年的115座增至19k)年的342座,所占城市人口比重由24.2%上升到40名见。联合国人口学家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达到400座。目前全球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5%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为对见。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出现了现代城市。现代城市是一个国家或一…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正 《当代经济研究》2000,(8):29-32,68
城市、城镇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我国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进程,21世纪前二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指标应按城市建成区里实际居住人口(含外来民工)来计量。城市规划必须高起点。城市化进程同时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要制定放开进城定居、就业、创业的政策。我国的城市重点应在大、中城市和城市群,遍地开花地在所有乡、镇所在地发展小城镇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土地制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短缺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城市化却是解决耕地短缺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必须制定适宜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及合适的城市化目标,采取相应的土地制约下的城市化发展对策,推进城市化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对策构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伸小敏 《经济地理》2000,20(3):54-57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本文从城市化内涵 和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城市化现状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际经验,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中国城市化应该实行农村城市化与城市内涵化共同发展的战略,构建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17.
推进城市化战略的主要切入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严重滞后,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焦点之一,成为影响内需市场扩大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选准切入点,采取扎扎实实的推进措施,扫除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切人为的障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不利于城乡要素流通的相关政策。而要选准加速城市化的切入点,制定符合国情的城市化战略,就必须对城市化的本质有一个科学、准确、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南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但同时,农户土地被大量征用,相当数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后处于无业、待业,生活得不到保障。为解决对失地农民就业的消极影响,提出政府应该采取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等优惠政策,以及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与全国的水平相比,江苏人口城市化经历了特殊的N型发展轨迹,其内在的原因在于改革前国家战略规划的抑制和改革后苏南模式的兴衰。在中央和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推动下,江苏的空间城市化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经历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心和以地级城市为中心两个不同阶段。在人口城市化方面,90年代中期伊始的城市化机制无益于解决一大批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在空间城市化方面,目前的城市化机制造成了"假性城市化"和"南城北乡"空间格局。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于它改变了社会的二元结构问题的表现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智慧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