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1979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和云南省居民储蓄存款均以超过33%的速度增长,到1991年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110.26亿元,云南省达到152.3亿元,12年间人均存款增长近30倍,云南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占银行资金来源的比重1984年为19%,1991年高达  相似文献   

2.
齐晓安  杨继国 《经济纵横》1992,(11):12-14,55
<正> 一、我国居民储蓄变化的特点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进入发展新阶段,储蓄存款、储蓄结构和储蓄性质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一)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增长.1979——?年间,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长,年平均增?度高达30%以上,截至1991年底,银行储蓄存款余额已达9110亿元,与1978年的210.6亿元相比较,13年储蓄存款增加了8899.4亿元,增长42.3倍.储蓄存款的巨额增长,使其占银行信贷资金增加额的比重不断提高.1979年的13.78%,上升到1991年的70%左右.储蓄存款已成为国家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和  相似文献   

3.
王玉华 《经济师》1996,(6):38-38
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现象的透视王玉华储蓄存款快速增长,增长之快令人震惊。1995年底,居民当年个人储蓄总额达到9000亿元;城市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将近3万亿元;全国人均储蓄存款2400多元,比1978年的21.9元增长了110.8倍。现在银行的资金中,每...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有效供给 ,中国和西方学者有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研究认为 :在一个经济相对封闭的地区中外部资金供给相对较少的条件下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 ,我国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吸收外资还是吸引内资方面都不具备比较优势。如何合理利用好西部地区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增长。通过对西部地区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因素的分析 ,本文提出了改善西部地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则祥  卢亚娟 《经济问题》2003,(11):56-58,63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暴露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必须采取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不断的高速增长,在满足居民各种预防性需求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其贡献毋庸置疑。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居民储蓄大幅度的增长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加剧了融资比例的失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给国民经济的平稳行带来了隐患。通过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具体内容,规避我国居民储蓄影响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居民储蓄是一国经济循环过程中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居民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而经济增长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居民储蓄的增加.但居民储蓄的增加却相对降低了自身消费的比重,进而又抑制了经济增长.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储蓄,但又不能有过量的储蓄,储蓄需要有一个适度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李旭 《时代经贸》2007,(2Z):75-7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很多,本文探讨了一些主要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影响,尤其是考虑了医疗、住房等重大体制变革前后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同,增设了虚拟变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给出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一、从资金供求角度看民间不动产抵押借贷的产生及其意义 从资金供给的角度看。民间金融历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日前全国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4万亿元,有关专家指出.过低的存款利息.使民间资金从储蓄中收益非常有限;加之近几年股市一直低谜,中小投资者信心不足;其他投资方式收益和安全的不确定性,形成了居民巨大的资金财富与狭窄的民间投资渠道极不相称的局面.民间金融迫切需要新的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10.
一、利率变化与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居民储蓄存款资金的增殖能力。一般来说,利率升高,居民的利息收入增加,从而抑制居民当前的消费,增加在银行中的储蓄存款,反之,利率降低,则会诱发居民减少银行的储蓄存款。自从我国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很快,居民的储蓄存款则以更高比率上升。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存款利率,但基本上都没有改变储蓄存款保持较为稳定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据国家信息中心有关资料显示,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已突破44000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达1300亿美元,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今后几年将保持在10%左右,1998年城市职工家庭收人在总体上可实现小康目标。百姓手里有了钱,会更加关注投资领域,以实现个人资产更快、更稳妥的升值。现将今年大众投资市场前景作一分析:银行储蓄、购买国债仍将作为居民投资首选截止1996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储蓄率高达79%,户均存款金额1.8万元,国债拥有率为14%,户均960元左右。虽然国家三次降息,居民增储势头有所减缓,但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仍将银行储蓄作为资金…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金流动和发展资本市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贝多广 《经济研究》2004,39(10):84-93
本文考察我国近十年来储蓄转变为投资的过程 ,探讨从储蓄到投资过程中金融扮演的角色。文中运用资金流量分析法研究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 ,并侧重于金融部门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业的资金来源以及资金运用 ,以期揭示各金融子部门的作用和效率。分析的结论是 ,深化储蓄—投资机制的重要出路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3.
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是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并没有下降,但不能因此就说我国养老保险对储蓄没有挤出效应。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存款的关系,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储蓄增加的—个主要原因,并提出在讨论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时,不能忽略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形势导致储蓄增长、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人均储蓄水平的低下和其结构的不公平等因素,进而得出结论,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释放居民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高幅稳定增长,储蓄率之高和增长速度之快为世人瞩目。这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增长神话的出现和延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同时也导致了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营对储蓄存款增长的过度依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数据的横向分析表明,私人储蓄率有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迅速上升,经济成熟期保持稳定,随着人口老龄化,会有所下降。我国是一个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私人储蓄或储蓄存款增加符合上述规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按此规律下来,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也只会以…  相似文献   

15.
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宏观经济的一个显特点。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储蓄存款却呈持续上升趋势。本试从分析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因及居民储蓄增长过快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入手,探讨如何综合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机制和手段来实现储蓄向投资和消费的有效转化,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婷 《经济论坛》2007,(6):39-40
自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五次调低利率,其政策目标十分明显,旨在通过大幅度降息引导居民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缓解结构性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那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呢?从1996年到2002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以及传统体制因素对需求的制约加大,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已明显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幅度比投资增加幅度高34.6%,而这7年中,消费比率一直在58%至61%之间变化,国内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投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投资压抑。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解决对策又是什么呢?(见图)  相似文献   

17.
流动性限制与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居民储蓄20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高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积累。然而,随着1996年以来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开始被简单地等同于消费缩减而倍受指责,分流银行储蓄也因此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调控的一条重要政策。不过事实证明,尽管银行储蓄在1996~2000年间有所减少,但直到2001年度为止,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的总需求不足还在继续,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改革开放的低速增长区间。备受关注的失业问题也是有增无减,而且,在股市低迷的客观背景下,2001年度的居民银行储蓄又重新恢复了高速增长态势。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居民储蓄的波动的确有其内在的制度根源,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拉我国货币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国外储蓄替代型证券品种的发展状况,提出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居民储蓄波动制度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3年以来,我国居民银行储蓄存款(本文简称居民储蓄)呈现出明显的增长与波动态势。若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1998年人均实际储蓄是1978年的527倍,年均增长208%。同时,储蓄增长波动幅度较大,环比增长率最高为57%(1958年),最低为-26%(1962年),波动幅度高达83%。  相似文献   

20.
吴占权 《经济论坛》2003,(12):11-11
一、保险和储蓄的不同作用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再现强劲增长势头,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却远远滞后于储蓄存款的增长。储蓄存款的强劲增长,反映出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欲望的不足,说明启动消费尚存在着某些障碍。对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往往要分析其储蓄的动机因素。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城乡居民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持续高增长的储蓄存款,对利率变化不敏感,更多的是追求储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对未来教育支出、养老支出、购房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的预防性储备。保险和储蓄都是人们应付未来不确定风险的资金积存的方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