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命运     
命运“瘸腿说我是大海水命,你是火命,咱俩相克。”说着,她伤心地流下眼泪。她想到婆婆的死和李丕龙因酒后一句话受到的处理,总觉得是自己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灾难。“看又胡乱猜想了!”李丕龙轻轻刮了一下王艳的鼻子,王艳破涕为笑说:“我给你做了大茬饭,你抱孩子我拾...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四)薄一波(四)从“共产风”看人民公社的弊病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和超阶段空想论的进一步发展。农村里刮起了一股强烈的“共产风”。农村人民公社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里第一次大刮“共产风”的过程。“共产风”这个词,是毛主席在1959年...  相似文献   

3.
感谢信     
尊敬的农家致富顾问期刊社: 衷心的感谢贵刊十几年来赠送的优秀期刊,她就像一股暖流,温暖了燕山深处偏僻山城的学子;她就像山间清泉,滋润了贫困学子的心田: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孜孜学子的学海之路;她就像一双有力的大手,拉着学子们一双双小手步入高等学府。为此,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献上我们诚挚的祝福:  相似文献   

4.
画面上,一朵朵洁白的银耳,一颗颗饱满的猴头菇,在实木背景的衬托下,一股农场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一个青春靓丽的姑娘身穿长及脚踝的大衣、画着精致的妆容,如果不是因为她手中端着的银耳、猴头菇等山货,简直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组时尚大片。其实,这是一家名叫“江南有机农园”的微店的宣传照。  相似文献   

5.
说《中国粮食经济》是我的精神家园,缘于内心长期的深深眷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她一步步把我领入了全国粮食经济论坛的高端。第一次触摸她是1998年9月中旬,我到县粮食局秘书股办事等人时,偶然间看见桌上有一本刚刚邮寄到还散发着清香的是年第九期《中国粮食经济》,随手翻开便一见钟情般地被其中的内容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6.
陈月芬同志是农发行宁波市分行宁海县支行一名信贷员。年近50岁的她,走在人群中,是位不起眼的中年妇女,但正是这位普通的人宛如中秋的月亮,经历了春夏的洗礼之后,悟透了人生真谛,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这条战线上,默默地、忘我地工作着,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踏踏实实、敢抓敢管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志们的一致赞誉。1997年她被评为全省农发行系统的精神文明标兵,1998年底又被农发行总行评为优秀信贷员。陈月芬同志对业务有一股"钻"劲。虽说早在1979年她就进了农行,对银行业务不可谓不熟。但她认为现在从事农业政策性银行工作,有许多新业务、新知识和新政策必须学好,才能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7.
正马红是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畜牧兽医站的一名兽医。非科班出身的她,愣是凭着一股肯吃苦、不服输的劲头,17年来奋战在动物疫病防控第一线,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部门的技术主心骨,成了所辖片区牲畜的"安全卫士"。2011年,马红代表南京市参加了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大比武,最终这个来自乡镇的"非专业"兽医获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但荣誉和掌声并没有让她对工作有丝毫倦怠,肩头的使命和责任时刻  相似文献   

8.
当你来到辽宁省大洼县大洼镇振兴社区(2003年为良种村)同乡邻们聊起李承红时,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多年来,李承红那种刻苦钻研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为她赢得了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科技致富能手等荣誉,也使她赢得了乡邻们的赞誉。李承红有一股子干劲和钻劲,她刚开始从事棚菜生产时,也是个不懂技术的“门外汉”,为迅速掌握棚菜生产技术,提高棚菜生产的附加值,她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棚菜生产技术专家。由于近年来农产品相对过剩,棚内种植的大众品种已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大家都热盼着能早日寻到更好的致富项目。李承红开始利…  相似文献   

9.
<正>来自洛阳市孟津县城关镇的吕妙霞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全家8口人,9岁那年,父亲去世。生活的艰辛,让她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强。1989年,吕妙霞和新婚爱人一起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辛苦劳累,收入微薄,半年的打工经历使她认识到,给别人打工一辈子也熬不出头,于是,她产生了自己当老板念头。在亲友的帮助下,吕妙霞买了一辆平板车,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创业艰难,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风刮日晒、夏雨冬雪,苦过累过,哭过也笑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凭着热情良好的服务,生意越做越好,终于在北京站稳了脚跟,从板车到汽车到超市,一干就是二十年,虽然算不上大富大  相似文献   

10.
<正>有人说,她是钢铁侠,在她的面前,从来没有困难一说;有人说,她是工作狂,一年365天,她总有干不完的事,甚至晚上一两点,还有学员和她联系通话;还有人说,她是搬运工,从培训设备到教材、资料,她总是抢着干。在同事们的眼中,她的身上有一股劲儿,总是感染着大家勇往直前:全区300多个行政村,无不留下她的足迹;学员家里的情况,她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她始终坚持把培训班办到乡村,宁可苦了自己和同事,也要方便学员上课。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们对农村社队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议论纷纷,有的人一听说包干到户,就忧心忡忡,或则不敢沾边,放任自流;或则斥为倒退,强扭硬纠,这种看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西临桂县会仙公社的实践,否定了上述那些人的无端指责。这个公社424个生产队,1979年有15个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增加到148个,但刮来了一股“纠单干风”,折腾了半年。下半年,公社党委分析了本公社的实际情况,决定顶住一切指责,尊重群众意愿,大胆地引导各生产队选择合  相似文献   

12.
桑眉 《林业经济》2015,(2):22-25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一个女子如何凭借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寻找机会使企业发展壮大?在一个文化大省的文化产业中,她又是如何凭借自身的认知,使企业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她叫陈雪,一个从事文化企业的文化人,一个在创业路上收获快乐的人。与其他处于鼎盛期的企业不同,"尚上"目前还处在成长期。与其他掌控着辉煌战绩的企业家不同,陈雪目前无法做甩手掌柜,她必须亲力亲为地铺排公司大大小小业务,监管每个项目链上的每个关键节点。所以,陈雪很忙。  相似文献   

13.
阎光月,是安国市供销社食品厂稻香村四个门市部的经理。几年来,她对自己的事业有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执着。以顽强的竞争意识和胆识硬是把年亏损5万元、无人承包的稻香村门市部,发展为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为58万元的三个稻香村门市部,人们惊叹她开创事业的能力和经营谋略,更惊叹她那拼搏开拓的实干精神。干事业难。做为一个女人干事业就更难。1989年12月阎光月接管稻香村时,厂里给了她6000多元贷款。每年上缴2万多元的利润。当打开营业大门时她惊呆了:柜台上、仓库里到处都是发霉变质的食品,据统计有3万多元的报废食品。门店里的老鼠到处跑.好象在向她示威。同伴悄悄地对她说:  相似文献   

14.
大喜的日子     
小芳决定下个星期日结婚,她写信把这件大喜事告诉在外地打工的弟弟。信上这样写着:“这个星期日,是我大洗的日子,请回。”  相似文献   

15.
正1992年的5月,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传来,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方吹拂着祖国大地,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使上海郊区又一次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此时。浦东开发如火如荼,与浦东一河之隔的康桥地区招商也热闹起来了,一个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千载难逢机会到来了。当时我在南汇县当计委主任。5月中旬,一周之内,县委书记许德明、县长陈文泉分别找我谈话,南汇准备开发康桥地区,成立康桥开发区,  相似文献   

16.
许多年前,一个小姑娘应聘到纽约市的一家裁缝店当打杂工.上班时,她经常遇到乘着豪华轿车来到店里试穿漂亮衣服的女士们.她们穿着讲究,举止得体.小姑娘就想:这才是女人应该过的生活.想到这儿,一股强烈的欲望自她的心中升起:我也要当老板,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会计》2006,(9):40-40
1984年,加拿大记者布莱恩·斯图尔特走在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省公路上。连续几个星期,他都看到了饥荒可怕的一面:那里看上去像到了世界末日,人人都在寻找食物,700万人濒临死亡,一个难民营里每天至少死亡100人,其中多数是孩子。一个早上,布莱恩来到一个天主教徒设立的食物供给中心。在那儿,他看到了一个儿童——2岁大的玻函·沃尔杜,她躺在父亲的臂弯里。布莱恩走近她时,她甚至从她父亲的手臂中滑下来,掉到了地上。记者的职业敏感告诉他和他的同行,他们最好悄悄走开,让这个女孩有尊严地死去。外边,她的墓穴已经挖好,紧挨着其他死者的墓。奇迹…  相似文献   

18.
《农民科技培训》2009,(4):39-39
她.个子不高。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娇弱女子.却凭借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干劲和勇立创业潮头的士气.带领乡亲迈开了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创业步伐.开创了国内香菇出口的先河。她,就是江西省安远县天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巧珍。  相似文献   

19.
引子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天津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就在这片改革的热土上,孕育出了一位杰出的信合人,一位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和敬重的“明星人物”,一位闻名津门内外的女杰。其实,平素的她在老百姓中间就是个普通人。在她工作的天津市东丽区大毕庄镇,你到那里的9个村队、向1万多农户打听“武秀芬”,人们可能会茫然摇头;但若是提到“武大姑”三个字,对方立即就会绽开热情的笑脸:“武大姑啊,认得,认得!”  相似文献   

20.
和老公结婚后我们就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也许是婆婆操劳惯了,又因为她做事一向很有主张,家里大小事务,基本上都是她在操办。前些天,她听说老公上班步行太远,就自告奋勇,一个人上街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她觉得捡了个大便宜,非常高兴。车子买回家后,我去另一家店铺一问,同样的牌子和型号,婆婆却买贵了5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