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杠杆收购作为资本市场并购的重要方式必然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领域。文章以美国杠杆收购与税务问题为主线,探讨了杠杆收购的内涵、杠杆收购的税收成本与收益、杠杆收购的非税成本与收益等问题,最后指出了对我国杠杆收购业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杠杆收购是仅以少量自有资金,主要依靠债务资本收购目标公司股权的一种收购方式.杠杆收购对于筹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有明显的优势和吸引力.要成功实施杠杆收购,企业必须经营稳定、负债较少、现金流稳健.杠杆收购的资金来源包括优先债、次级债和自有资金.私募股权基金以其高效的投资方法和运作模式,对杠杆收购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杠杆收购活动的主体.私募股权基金对于油气上游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和杠杆收购,应从资源评估出发,充分考虑资源国的财税条款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评价模型,综合分析被收购企业的未来经营和盈利情况.杠杆收购的核心是对被收购企业的负债能力进行细致的测算,进而设计合理的资本结构,尤其是负债结构.杠杆收购方式使得私募股权基金以较少的自有资金,通过融债方式收购较大的企业,并可能实现丰厚回报.在收购过程中,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廖海东 《董事会》2007,(6):73-75
说到杠杆收购,就不能不提及20世纪80年代的一桩杠杆收购案——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RJR Nabisco)公司收购案。这笔被称为“世纪大收购”的交易以250亿美元的收购价震惊世界,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而使后来的各桩收购交易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4.
付春 《冶金财会》2001,(4):35-36
<正>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又称“利用贷款购买企业”,或“借力收购”。所谓杠杆收购,是指拥有较少自有资本的企业,通过多方大量贷款筹措资金以收购目标企业的方式。在美国80年代盛极一时的杠杆收购,之所以经过几年沉寂之后,近些年又重新活跃起来,主要源于它独有的特点和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谈企业并购战略--杠杆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并购战略-杠杆收购的操作过程,益处,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低成本扩张的三个原则杜辉大连舰艇学院目前,就国际和国内现成的案例和实践来看,人们所推崇的低成本扩张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无偿划拨式、自愿联合式、无形资产控股式、企业托管式、承债收购式、租买式、产权置换式、杠杆收购式、间接控股式、股票发行上市式、联合参股...  相似文献   

7.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简称MBO)是管理者利用负债融资,或是通过股权交换等经济手段,用少量的资金收购企业产权成为企业所有者的过程。作为一种杠杆并购方式,它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并在80年代逐渐发展完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90年代大规模推行民营化运动时,MBO成为这些国家推进经济转型的  相似文献   

8.
MBO:企业并购的新手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BO的概念 经理层融资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贸本或股仅交涣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收购本公司,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MBO中,企业管理人员借助杠杆收购手段实砚对目标公司的所有权和业务经营控制权,从而完成从单纯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股东的转变,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双重身份挖掘和提升公司价值,它使得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变成了为经理层完全控股的公司。MBO涉及与股权转让有关的收购活动,常…  相似文献   

9.
译者按:被称为"野蛮人"的KKR,是美国老牌杠杆收购天王、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也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也是经验最为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我们有幸请到了KKR资产管理部负责人为本刊撰文,谈谈对全球经济、中国经济、投资策略的见解,以及如何的"不怀好意"。  相似文献   

10.
营业杠杆和财务杠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中,人们对财务杠杆已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找到了其正负作用的上限和下限,而营业杠杆的理论和应用,人僮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营养杠杆本质的探讨和分析,对营业杠杆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定量论证和分析,从而得出了营业杠杆作用的上限和下限,并对如何使用营业杠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王征 《山东纺织经济》2007,(3):22-24,44
负债融资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2.
调动职工施工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突出重要。本拟就建筑企业如何启动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分配杠杆激励,目标激励,感情激励,企业精神激动,思想教育激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3.
工资分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激励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经济杠杆。因此,对企业来说工资制度制定的正确、合理与否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工资制度改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确保每种生产要素的贡献与其报酬对称;必须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确保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对称。  相似文献   

14.
浅议石油企业物资采购质量监督的作用及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量管理在物资采购管理中具有攀足轻重的作用,是提升石油物资工作水平的前提,也是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确保采购物资质量,提升企业工程质量的保障。各企业物资采购部门应充分利用集中采购优势,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强化采购物资质量的过程控制,规范物资从采购计划编制、合格供方评定、物资采购合同签订、物资人库检验和验收、物资保管保养,到物资出库发放等各个质量控制点的管理,为本企业创新提升工程质量,促进“名牌”战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生产、分配和使用这一资源的知识型员工遍布组织各部门。如何留住这些知识型员工并使他们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为组织创造价值?本文从知识与权力匹配视角构建了一个多主体仿真模型,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NetLogo动态模拟了组织中知识与权力是否匹配及不同匹配程度、组织中知识含量及收入分配方式等对员工努力程度、员工效用、组织规模及组织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与权力的匹配有利于留住知识型员工并使其更加努力为组织创造价值;而匹配程度越高,组织的各项指标越好;随着组织中知识含量的增加,这一结果越显著;而按劳分配方式下知识与权力完全匹配的组织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石油企业提高物资采购质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石油行业物资采购工作的特点、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引入质量管理理论实现科学理性采购,强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应该通过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与伙伴供应商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的目的。研究了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对伙伴供应商进行识别、评价与选择,为伙伴供应商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川渝地区天然气市场协调发展与价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川渝地区天然气价格低廉,使得该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速迅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由于川渝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增加,天然气开采难度加大,天然气价格调整滞后,使得天然气勘探板块和管输单位亏损严重,新的投资将难以为继.天然气价格不仅是调节供需关系的杠杆,而且是增加探明可采储量和产量的基本动力.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合理调整天然气价格,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国外资源的引进,增强天然气市场的供给保障能力,引导天然气资源优化利用,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实现我国天然气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已建成通车的高等级公路的使用情况,从路基施工前准备、路基施工、台背处理、路面施工及路表面排水处理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  相似文献   

19.
简述利率     
利率按划分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并对有关利率的常名词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urchasing behaviour of a loss-averse engineer-to-order manufacturer, who purchases a key component for his final product from a supplier under a single-wholesale-price contract with spot purchase opportunities, where both the product demand and the component spot price are uncertain. Through newsvendor type of models, we analyze several key issues,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the manufacturer's loss aversion, and the effects of demand and spot price uncertainties on the manufacturer's decision behaviour. We find that the purchasing behaviour of the loss-averse manufacturer differs from those of the risk-neutral and risk-averse ones. Specifically, we identify some sufficient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loss-averse manufacturer may purchase a larger order quantity in advance when demand becomes more uncertain or when the price becomes more uncertain. We also discuss the two-wholesale-price contract and show that fixing the emergency supply price may lead to a smaller order qua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