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张说是初唐文学向盛唐文学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外放岳阳三年,张说创作了数量众多的诗歌,这些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风格凄婉,显示出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2.
余冬林 《老区建设》2014,(24):17-18
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从初唐、盛唐至中唐,一批批文人士子纷纷奔赴边塞投身军旅。骆宾王前驱先路,陈子昂接踵其后,揭开唐代边塞之旅的序幕。盛唐时期,边塞之旅进入高潮。如王维、高适、岑参等曾两度出塞。及至中唐时期,盛唐时的幽州河朔塞外地区,已成为藩镇割据之地。兵燹不断,生活艰苦,文人士子立功边塞的英雄气概已消失殆尽,边塞之旅也随之衰歇,李益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盛唐时期的桂林是一个特异之区,是中国南方一座很特殊的枢纽城市。它常常得到朝廷的关照,因而也是唐王朝控制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虽然远离都城,但其城池建设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远比周边地区发达,有所谓“小长安”之美誉。同时,盛唐桂林又以作为朝廷贬谪官员的流放地、滞留地闻名全国,朝中的争权夺利,又把它蜕变成了一座贬官之城、一座弥漫仇恨与杀戮的血腥之城。盛唐桂林是中央朝廷政治冲突在岭南的反映。或许,桂林的特殊性是鉴真留居此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佐 《科学决策》2007,(3):14-16
贞观是一座丰碑,贞观时代的中国威力远被,文化腾达、人民富足、安居乐业。并以开放的胸襟融会贯通着当时的世界文明。历史学家威尔&;#183;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盛唐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开明、最进步、统治最好的一个帝国”“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5.
吴秋梅  张洪 《重庆与世界》2013,(10):58-60,70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散文虽不如他的诗歌成就斐然,但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质:体现出盛唐散文由骈入散、骈散相间的过渡色彩,以诗意入文境,题材的多样和体式的创新,以及以佛语入文等,在盛唐散文史上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隋朝文学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盛唐之风,是南北文风合流的重要时期。作为隋朝诗歌创作群的代表作家之一,南北文风在他的诗歌中碰撞融合,形成杨素诗歌的独特风格。本文就南北文风在杨素诗歌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涛  莫丽娟 《魅力中国》2009,(31):138-139
反讽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修辞手段,被西方新批评理论誉为诗歌的基本结构原则之一。由于其强烈的否定、批判意识,它被作为反抗集体意识,回归个体体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第三代诗歌中大量出现。从第三代诗人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中可以发现,反讽已不仅是单纯的修辞手段,而转化成一种写作态度植根于先锋诗人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曲折演进历程。而这一演进历程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相关。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会促进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发展,是其形成和演进的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的创作引发的争议颇多,尤其是它在诗界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创作理念的革新表现在,美学原则的嬗变从理论上拓展了诗的审美视域,并促成诗歌主题的翻新。书写“内心的时代”,凸显“心灵的真实”,捍卫文学本位,回归诗歌的本色,从而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如何对待西方国家所用过的科学技术、经济手段等问题,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辩证的否定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都是自我否定,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肯定方面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事物的存在中,已经内在地包含有促使这一事物必然灭亡的否定因素。另一方面,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在一事物转化为它事物的过程中,已经内在地包含着认可的事物中…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的创作引发的争议颇多,尤其是它在诗界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创作理念的革新表现在,美学原则的嬗变从理论上拓展了诗的审美视域,并促成诗歌主题的翻新。书写“内心的时代”,凸显“心灵的真实”,捍卫文学本位,回归诗歌的本色,从而完成了诗歌主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分析认为,李白的诗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浪漫主义.巴蜀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文化,其中尤以神秘、神圣、智慧、浪漫、和谐五大特色文化属性最具代表性.李白生长在四川,盛唐巴蜀地区这一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李白的诗歌影响巨大,分析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巴蜀文化的关系,无疑会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李白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张丽梅 《理论观察》2013,(11):99-100
情景化教学是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托班幼儿生活经验缺乏和理解能力较弱,诗歌情境化的教学运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诗歌。探索设计诗歌情景化教学的模式,实施托班诗歌情境化教学中,关键把握“情”、“境”、“感”三个重点.来实现诗歌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领域.不仅具有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并以其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常品 《黑河学刊》2012,(12):15-16,20
以古代诗歌为例,通过对诗歌的色彩、句式、押韵、节奏等外在形式的分析,探讨了诗歌的形式所蕴涵的深厚的韵味。诗歌的各种外在形式可以反映作者复杂的感情,同时也带有时代的烙印。任何形式无论是在诗歌的萌芽时代,还是发展盛行时期,它都与相应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创作主体的创作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就是形式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6.
义学  张静 《西部大开发》2012,(6):119+118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据乾县工艺美术厂原厂长张锦田介绍,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当时制作场地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宏观的综合性科学,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形态。本文研究长安这座文明古城,处在盛唐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多样的社会风貌,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的遗存,借鉴中外文人的想象;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象,生动的分析大唐盛世都城----长安的社会形态。汲取盛世文明的成就给予我们研究城市规划设计无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歌。它流畅、自然、浅显易懂,一直被选入小学语课本和其他一些少儿诗歌读本,各种教参和选本对它也几乎都不作什么字方面的注释。然而按照通常的字面意义仔细研读这首诗歌,把诗中的“床”理解为睡卧之床,却总感到有些疑问。  相似文献   

19.
王其英 《发展》2010,(7):34-36
李益(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他是一位诗名早著而又长寿的诗人,在唐代宗大历(766~779年)、唐德宗贞元(785~805年)时期众多的诗人中,他对中晚唐的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大历诗歌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薛福成是清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批判了纲常名教,否定了夏夷之辩,扭转了义利之弊,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的近代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先进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