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1年,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继续表现出卓越实力,成功承接了近25亿美元的海工装备建造订单,产值占据国内市场一半以上,产品几乎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全部类型。当前,中国船企在一些海工产品建造领域已经令韩国、新加坡等国船企感到了压力,未来,海工装备产业将快速向中国转移。  相似文献   

2.
陈根 《港口经济》2009,(8):33-34
很多船企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越来越多的船企发现,缓慢发展的海工配套业已经严重制约了海工产业的发展。国内海工发展速度越快,海工配套瓶颈就越发凸显,国内海工配套产品不仅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深水定位系泊系统、钻采设备、动力设备、电气设备等高端配套设备几乎都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的。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模式发展中国海工配套产业,加快打通海工配套瓶颈。  相似文献   

3.
海洋工程装备被国务院确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重点发展的五个领域之一,对推动经济增长、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船舶产业结构、吸纳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从总体上看,辽宁省在国际知名建造企业、基础研究支撑方面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石油公司的合作也有较强的基础,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总成总包能力和关键核心配套是辽宁省海工装备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既有优势条件,抢占先机,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应当成为加快辽宁省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报告分析了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路径及经验,总结出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并借鉴江苏、上海等省市的发展经验,提出了辽宁省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沈伟  邱罡 《中国经贸》2011,(17):86-87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其中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下简称海工产业)更是被明确为发展的重点之一。能源行业对海工装备的需求逐渐复苏,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规划也为中国海工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具备承接国际海工产业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其中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以下简称海工产业)更是被明确为发展的重点之一。能源行业对海工装备的需求逐渐复苏,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规划也为中国海工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成本优势,中国已经具备承接国际海工产业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鲁文 《港口经济》2008,(7):24-24
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投资额约1890亿美元,建造浮式生产平台投资额约900亿美元,订单数量大致在119~149座之间。目前,山东海工企业手持17座海洋平台订单,订单金额达到85.7亿元,其中出口订单金额11.2亿美元。烟台莱佛士的海洋工程建造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目前他们手持13座钻井平台订单,价值11.2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我国当前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规划蓝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烟台市海工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良好,实力强劲,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显著,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夯实基础,抢占海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制高点、凸显集群优势、提升烟台市海工行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海工装备企业还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尚未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导致产业整体实力较弱.在全球市场波动的挑战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海工装备业,其研发投入力度和高端装备设计制造能力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40家海工装...  相似文献   

9.
《港口经济》2009,(3):62-62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此外,规划还多次出现“海洋工程”的字眼,如“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改装能力,”“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等。  相似文献   

10.
张沈伟 《中国经贸》2011,(10):74-77
国际海工装备业从设计到生产过程已经高度分工,出现了从欧美向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转移的趋势。欧美企业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垄断着高端海工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的生产。新加坡和韩国则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中、浅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很大,产量和产值都已成为世界首位。但我们高端制造业的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或者还不能生产,或者质量不敌国外产品,还是要依靠进口。国产产品主要分布在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原创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例如船舶工业,我国船舶生产量、新增船舶订单和累计手持订单2010年已居世界首位,但是导航仪表系统基本是国外的。发动机有的船东仍喜欢选择国外产品。LNG运输船、海工装备等高端船舶的设计制造能力仍不敌韩国。在2011年新增船舶订单上,高端产品大部分落入韩国造船企业之手。再如风力发电设备,我们这几年发展特别快,虽然风力发电机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生产  相似文献   

12.
未来5~10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深水开发的高潮,与此同时,一批老旧海工装备也将面临淘汰更新,这无疑会给包括船舶企业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选准产业发展的路子,不与周边城市在产业上搞恶性竞争,我们主要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港口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产业、游艇产业、软件产业等?  相似文献   

14.
上海将海洋经济发展定位于“三个基地”:国际上重要的船舶及配套设备制造基地,形成千万吨以上的造船能力,并成为全球高科技船型的研制基地;全国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在海洋钻井平台、海底勘探和施工等海洋工程设备的开发上取得突破,并形成产业化发展;全国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信息服务基地,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沈斌 《魅力中国》2010,(33):228-229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胜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华信、用友等为代表的国内软件企业在服务外包方面开始起步。进入2000年,大连、上海等地方政府开始出台优惠政策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以北京用友和东软等国内企业获得国际CMM5——MM15认证为标志.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发展。到2006年,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出台多种政策加以扶持。建设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8年我国ITO的承包规模已达17亿美元,从业企业超过1000家.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持续提速推动着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据权威机构预计,2013年至2018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在3270亿美元以上,如果按占比20%至25%估算,海工装备市场年需求在650亿美元至810亿美元之间。水下设备市场,包括水下管汇、立管、油管等,预计将在今后4年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产业》2011,(7):69-69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DP3级全电力推进动力定位及自航能力的新型工程作业船“海洋石油201问世。该船集成创新了多项世界顶级装备技术,标志着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已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资格。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影响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对中国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这六个省简称为“中部六省”)的资源禀赋进行分析,测算作为产业接收地的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要测算的能力包括在投资环境、自然资源、交通便捷、技术创新、劳动力成本等五个要素上表现出的单项能力及其综合能力。从产业集聚指数视角,分析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五个省市简称为“沪苏浙闽粤五省市)当前产业发展格局,得出这五个省市那些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产业分布范围。通过建构产业吸引力指数,分别计算中部六省和沪苏浙闽粤五省市之间的产业吸引力。从工业细分行业方面,横向对比分析中部六省在对沪苏浙闽粤五省市产业转移的承接当中,确定产业接收范围,以及接收的产业将如何分布。着重以湖南省为典型案例,分析该省在承接产业转移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测算该省在承接来自于沪苏浙闽粤五省市的产业转移当中,能够承接的产业领域和产业分布范围,并从招商环境、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产业承接政策等方面,对该省承接产业转移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现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  相似文献   

20.
6月5日,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海工建造基地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西湾内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是中国石油集团提升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综合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目位于青岛开发区连江路以东海西湾内,总投资22.85亿元人民币。基地拟于2007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分两期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