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庆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68-69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通过自然的美表现意蕴的美,随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论深入影响,其已成为中国艺术精神和一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李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0,12(4):60-62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化的理论核心,其源头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立足于自然,强调“与天为一”,它包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管理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现代管理模式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加速化、全面化的环境灾难后,在环境危机成为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后,返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西方主观与客观分离、天人二分哲学思想框架的产物;与此相反,东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古老智慧,似乎可以弥补它的不足,拯救因它而来的环境灾难。然而,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根植于中国小农经济和宗法政治之上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必须冲出神秘主义和迷信盲从的羁绊,进而实现与理性和科学的有效结合,才能成为医治现代社会疾病的有效因子,这是我们必须冷静看到的。 相似文献
4.
罗彬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26-27
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文化对话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到了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统一,被概括为“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它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整体观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本文将就“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为着眼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天人合一”看生态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婧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7):19-21
认识和弘扬"天人合一"的先进性,对促进生态和谐,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卢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5):10-11
中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爱人、爱物的宇宙生命观。儒家思想亲人而爱物,尊重一切生命价值与尊严,形成了既"悲天悯人"又"民胞物与"的伦理关怀。这种关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又是对"人类中心论"的一种超越;既是中国先哲的智慧结晶,也为我们应对现代生态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作为朝阳产业,自1981年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诞生之日起,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速,居民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物业管理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但在物业管理市场繁荣的背后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服务质量较差,服务内容单一,随意增设收费项目,任意改变公共设施用途等等,使广大消费者对物业管理公司意见很大,物业管理公司被炒的报道也屡见报端。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物业管理工作中产生这些问题有许多原因,但笔者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物业管理公司没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没有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在物业管理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物业管理公司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宗旨。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实力,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佩佩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13,(3):98-100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苏新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1):5-6
坚持和落实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为落实整个科学发展观提供最终的动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保证,才能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唤醒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中坚力量,更有权利、有义务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自己的坚实力量,因此需要儒家传统生态思想作为理论支撑去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倡导的生态理念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等待着高校及新时代大学生深度挖掘,以此增强其生态道德教育能力。"天人合一"作为其理论基础,积极倡导尊重自然、仁民爱物、勤俭节约等价值观念。将儒家"天人合一"优秀思想融入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不仅能为研究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提供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进而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朱智文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4):3-6,20
环境是科学技术要素的直接构成因子。科技发展作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性社会行动,是一个包含各种环境变量(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人才、科技投入、法制与政策)的行动参照构架整体。创造促进科技发展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连云港处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位置,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之下,应拓宽思路,抓住重点,形成突破,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加快推进该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连云港根据自身所在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特色以及产业分工,在江苏省乃至国际社会分工中找准自身的角色及价值链位置,顺利实现"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协同发展,即通过合理规划,实现集约有效的城镇化发展目标;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居民的福利需求;通过提升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居民的身份认同;通过农民市民化,进一步提高进城农民的城市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命运的一种制度安排,"以人为本"则是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李小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0):27-28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科技发展、经济腾飞为我们带来可观利益的同时。各种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身行为。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永淼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52-56
互联网兴起的“微博”是大学生随时信息分享的空间,恰到好处的交流平台,自由表达自我的乐园.这一新事物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面对“微博”带来的挑战,并转挑战为优势和动力,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蕴含着公平仁义、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余大乐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4-77
在历史的变革中,任何新旧交替并非是“非此即彼”的。“税专”,是在民族主义影响下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和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艰难地迈向现代化的产物;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体制内外变革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税专”开创了海关办高等教育之先河。“关校”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艰难过程,税专办学的宝贵经验和光荣传统,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今日之“关校”实际是在继承“税专”办学,办好学校为海关服务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9.
武晓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18-119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师生注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过程中专业课课程的设置与改革,强调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两课教育在双证书制度中的作用。本文从看似矛盾的两类教育入手,阐述了两类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相关专业为例,阐述了两课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双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