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早就有人给我讲起张屯先生,说他是个很善于看戏而且擅长品戏的人。然而,这善于和擅长两个词的真正份量,是我在电台当了戏曲编辑之后才掂出来的。翻阅他的两本品戏专著《戏迷大观园》和《八方大舞台》时,内心总有一份暗暗的倾慕和佩服。倾慕的是张先生曾拥有过一个繁花似锦的戏曲时代;佩服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钻研。他真的不容易,不简单。前辈毕竟有前辈的功底和绝活。 张屯先生曾是苏南、无锡电台的文教记者、戏曲编辑,是我们名正言顺的前辈和老师。 张屯老师看了60年的戏,看了几十个剧种的戏,看了数百名家表演的戏,看了上千场次的戏,出版了两部戏曲专著。他似乎把整个人生都溶入了那美仑美奂的戏曲中去,在看戏品戏的过程中,承载了人生所有的坎坷、悲伤——当然还有那言之不尽的喜悦和幸福,终于赢得了“戏曲鉴赏家”的美誉。这个称号不是自封的,而是汉剧艺术表演大师陈伯华赠给他的,张屯不仅爱戏,懂戏,而且还能  相似文献   

2.
慈禧太后对于戏曲的喜爱已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其执政后期,常年在颐和园上演宫廷戏曲,主要包括仪典戏和观赏戏两种类型。慈禧太后不仅赏戏、而且懂戏,并亲自主持将西皮二黄揉入宫廷戏曲当中。宫廷贵族对于京剧的喜爱,也带动了民间喜爱京剧的热潮,出现了戏曲演员地域的改变,这些共同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3.
即墨柳腔     
柳腔,大致产生于清代中叶的即墨西部地区,逐渐流行于胶东一带.<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载: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形成的,又称"老拐调","哦嗬".它和苏北的淮海小戏、山东的五音戏、柳琴戏等剧种有一定的近缘关系.与茂腔有着亲缘关系,被称为"姊妹花",同被誉为"胶东之花".  相似文献   

4.
实施民技军用战略是适应新形势的我国国防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分析了民技军用中技术评价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民技军用的技术特点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民技军用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戏曲艺术在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既以文本形式存在,又有生动的舞台表现形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节奏在戏曲里非常重要,包括剧本的构思,舞台表演等都有其内在节奏,演员的内心节奏也要经过程式技术的固定化.因此戏曲司鼓与戏曲演员需要形成良好的配合,本文将对戏曲司鼓与戏曲演员的配合及唱腔板式的运用进行分析,并以安徽黄梅戏为例,探讨司鼓技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冯玮 《大陆桥视野》2016,(4):259-259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丁宁在第5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的1/4,半决赛,决赛三场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她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特点以及女子运动员的共性,为日后乒乓球教练员进行技、战术训练,尤其是对女子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杨春明 《经济师》2010,(7):113-113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我们酷爱的戏曲艺术事业,只有去创新才能获得成功,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文章从戏曲艺术是在创新中形成的、戏曲教育应在创新中进行、戏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戏曲教育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新媒体的盛行,依托于传统媒体口语相传的歙县地戏,因受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传播环境面临着淘汰危机。分析歙县地戏的传播价值需系统了解其传播内容与结构程式,完善传播路径需深入探究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优势与发展机遇、劣势与发展障碍。从歙县地戏的社会教化与凝聚价值、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价值等角度出发,探究构建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价值、探索符合实际且有效的传播路径,以期达到快捷、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林坤 《新经济导刊》2012,(10):24-26
经济下行态势愈演愈烈,我们怎么办?上期封面文章《复苏者联盟》从更宏观的视角,提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协调配合。比如发达国家(地区)与欠发达国家(地区)之间需同心协力;决策部门之间需抛开私利、共谋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转型与落地需合理有序;国企与民企亦需要赋予同等待遇,公平竞争。其实,"联盟"的寓意可以更多,而宏观形势与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一直被认为魏源《海国图志》的中心思想,是魏源一生中思想的顶峰。“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甚至成了魏源及其《海国图志》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种概念化、简单化、断章取义的论断。首先,“师夷长技以制  相似文献   

11.
“秘戏钱”和古代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上层社会为进行性教育,特意制造了一批花钱,名为"秘戏钱",又称"风花雪月"。当时这种钱币有两种,一种为中间方孔,作为货币在民间流通,其质地为红铜;另一种为中间圆孔,作为贵族内部的一种馈赠品。直至今日还有人收藏着铸有不同姿势的  相似文献   

12.
声乐是表演的艺术,声乐演唱时对声乐作品进行的”二度创作”。为了使欣赏者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艺术的享受,演喝者必须将情与技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13.
周幽王纳了光艳照人的褒姒,但这位美人从不开颜一笑。幽王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重燃战时的烽火,引诸侯来救;看到烽火的诸侯援军空跑一趟,褒姒是笑了,可这一笑也成了周幽王灭顶之灾的导火索。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烽火戏诸侯与小学课本中“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告诫人们要诚实,  相似文献   

14.
科诨,又称插科打诨,是中国戏曲中使用、制造滑稽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来自以滑稽、戏谑为主的宋杂剧,但在戏曲中只作喜剧性的穿插。”在元杂剧这种成熟的戏曲形态中,自然会对这一“喜剧性的穿插”有所继承和发展,甚至可以说它是对公元前五六世纪以来的俳优活动、六朝汉魏以来的角抵戏、歌舞戏和参军戏、民间表演艺术中滑稽传统的吸收和提炼。科诨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滑稽传统使人发笑,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对戏剧的表演体制、形象刻划、剧场调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因特网空间中社会伦理秩序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网络规制的问题,指出了网络规中法治的局限、“技治”的困难、德治的障碍,以及实现全球“共治”的困难,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桂南采茶戏为地方戏曲研究的个案,透视桂南采茶戏丝路轨迹的同时,扩大茶戏的受众人群,运用新媒体等有效手段,有效地构建茶戏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为“一带一路”画出一幅美妙的“太极图”。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的经济师杨蒲生自北京解放以来收藏的戏报数以千计、洋洋大观,且分门别类、编制有序,俨然一座个体京剧资料档案库。其中有一套很宝贵的,那便是原中国戏曲实验学校(1950年建校,现名中国戏曲学院)的学员自1950年至1953年实习演出的几乎全部戏报。这批学员中便有刘秀荣、孙岳、刘长瑜、张曼玲、刘琪、袁国林等后来成名的艺术家。 解放初期,戏校学生每周日白天在北京大众剧场作实习演出,蒲生每场必到。于是那一张张戏报便被珍藏至今,虽经“文革”劫难而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18.
即墨柳腔     
徐志刚 《经济月刊》2008,(8):119-120
柳腔,大致产生于清代中叶的即墨西部地区,逐渐流行于胶东一带。《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载: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形成的,又称“老拐调”、“哦嗬”。它和苏北的淮海小戏、山东的五音戏、柳琴戏等剧种有一定的近缘关系。与茂腔有着亲缘关系,被称为“姊妹花”,同被誉为“胶东之花”。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们只在电视里看过潜水员潜入海底与成群结队的鱼儿相互嘻戏的场面,令人羡慕不已。如今宁夏小伙陈虎培育出了一种充满灵性的"温泉鱼",在浴池中你不仅可以和它们亲密接触,这些小鱼儿通过吸吮人的全身,还可以逐食掉人体老化皮质、细菌和毛孔排泄物,在酥酥痒痒极度舒服的同时,排出体内垃圾和毒素,从而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达到养颜美容与保健功效。如今,这种鱼不仅被他推广到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城市的数百家洗浴中心,还出口到了外国。这位年轻人靠这一灵感,赚到了上千万的惊人财富。  相似文献   

20.
京剧《走西口》以美轮美奂的戏曲讲述了康熙末年的一个晋商故事。戏里晋商焚烧掺假油的情节与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某些场景有些相似,但是这出戏凝练的矛盾起伏、饱含张力的器乐渲染、曲折婉转的唱腔和演员出神人化的表演,使这些情节凸现出电视剧所不具备的惊心动魄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