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龙锋 《海南金融》2001,(6):18-20
近年来,我国票据贴现市场发展迅速,而海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缓慢,商业银行办理承竞汇票、贴现及再贴现业务呈逐年萎缩趋势。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海南经济特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运行想方设法推动区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本通过分析海南经济特区商业银行承竞票、贴现、再贴现业务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所存在问题,对如何推动海南经济特区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国内商业银行短期贷款“票据化”倾向十分明显。在控制信贷风险与增加信贷投放的双重约束下,票据贴现业务因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越来越得到众多商业银行的青睐,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2001年末贴现余额1543亿元,当年余额新增830亿元,增长一倍多,贴现占到  相似文献   

3.
《现代金融》2001,(11):25-25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企业融资需求的多样化,中央银行在1994年就提出鼓励开展银行承兑票据签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的政策,1999年9月又提出建立区域性票据市场,并放宽了对各项票据业务的政策限制,票据业务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当前票据业务管理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商业汇票转贴现市场简介(一)市场层次划分商业汇票市场按市场层次分为商业汇票一级签发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一级签发市场业务主要是银行对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对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业务;二级交易市场业务主要是指由于票据权利转移而产生的业务,包括商业汇票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及回购业务等品种。商业汇票转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以一定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央行稳健、规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票据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1999年至2002年,商业汇票签发、承兑总量由5076亿元增加到15500亿元,增幅为205%;金融机构累计贴现由2499亿元增加到21000亿元(含部分转贴现),增幅为740%。尽管票据业务发展增长较快,但是中国票据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就票据市场的缺陷、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央行推动工作的着力点及票据市场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货币市场主要形式之一的票据市场异常活跃。为适应其发展需要,各商业银行相继开办票据的延伸业务——票据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该项业务的开展一方面促进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帮助企业摆脱临时性资金不足的困镜;另一方面变商业信用为银行信用,既降低了风险,又为商业银行实现资产多元化经营开辟了新的途径。近年来,伴随着企业数量尤其是中小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票据使用数量明显增多,由此而引发的票据诈骗经常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必将影响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从票据贴现市场存在的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7.
票据贴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而贴现所受到的诸多方面的限制又制约了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再贴现业务: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贴现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间接性调控工具,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再贴现业务已有显著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由于存在着诸如票据市场欠发达,票据贴现发展滞后以及中央银行再贴同操作力度不够等制约因素,阻滞了我国再贴现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当前,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再贴现业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发展思路主要是: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完善和充实再贴现业务的市场条件和环境;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业务,为再贴现业务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我国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操作力度,完善和充实再贴现业务发展的内部条件。  相似文献   

9.
高民 《中国金融》2006,(5):40-42
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票据业务的动因分析 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近年来大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基本上反映出了银行间市场上低成本资金宽松的状况。总体来看,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票据业务尤其是贴现业务主要基于以下动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不少银行把发展票据贴现业务作为低风险业务大力开展,以期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其实票据贴现业务是高风险业务已被不少深受其害的银行所接受。本文旨在提醒商业银行注意防范票据贴现有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票据业务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出发,研究大型商业银行票据转贴现业务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在分析票据转贴现业务集约化经营的实施原因、优点和具体实施路径的基础上,对集约化经营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大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转贴现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是在商品交易基础上产生的信用工具,它不仅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融资的手段,也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但目前,票据贴现纳入贷款额度控制,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过高、商业承兑汇票占比过低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制约了票据业务作用的发挥。为此,本文从天津市票据贴现市场现状入手,以推动贴现业务发展为切入口,就如何调整票据市场结构、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票据产品的持续创新、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票据新规”)落地实施以来,票据市场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由此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票据新规实施以来市场趋势变化出发,探讨商业银行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全流程管理如何顺应市场趋势,实现票据业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缪曼聪 《中国金融》2006,(12):58-59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货币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对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经济交易的效率,缓解企业间债务拖欠,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加强流动性管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票据市场通过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把企业、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为了解掌握票据业务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近日,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对2005年第四季度和2006年第一季度湖南省金融机构票据业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钟玮 《金融会计》2003,(8):26-27
近年来,票据业务做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量大的城市纷纷成立了票据专营机构或专营窗口,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票据市场正在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票据市场流通的商业汇票大都是银行承兑汇票,且票据行为也局限于经济活跃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部分大中型企业,致使票据品种单一,票据市场的参与者有限。一方面,贴现、转贴现因为票据不足,成交量难以出现大的突破;另一方面,银行承兑汇票占据票据市场的主导,容易形成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针对我国票据市场结构失衡、风险集中的现状,为促进票据业务发展,培育健康的票据市场,笔者认为,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周锐 《黑龙江金融》2005,(11):38-38
黑龙江省第一笔转贴现业务发生 在2000年9月,当时全省第一家专业的票 据贴现市场刚刚由哈尔滨市商业银行 组建。为把握市场脉搏、学习先进经验, 哈尔滨市商业银行与工商银行郑州华 信支行进行了转贴现业务的尝试,金额 1亿元,利率为2. 76%。当年全省累计发生 转贴现业务两笔,金额2. 7亿元。近五年 来,全省各类金融机构都曾发生过转贴 现业务。至2005年6月末,我省已累计办 理转贴现1115亿元,其中累计转(入)贴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现状:今年以来,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发展在引导资金投向、增加商业银行收入、调整资产结构、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往年相比,全省票据业务从总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三增、一减”的态势,即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量增加较多而再贴现业务量继续萎缩。具体数据见下表: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票据市场发展历程、银行票据业务经营情况、票据业务新品种、票据贴现的收益与风险等四个方面,对当前人民币票据市场和票据贴现业务进行了分析,并对贴现率和再贴现率的未来走势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商业票据贴现业务从1996年的1955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45000亿元,平均每年以48%的速度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较大的数量规模。但同时,我国票据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着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权伟 《南方金融》2003,(1):44-45,43
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后,再贴现业务量急剧下降,但与此相反的是,各商业银行的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也出现了急剧的增长,其中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已经脱离了人民银行的再贴现政策的束缚,能够独立发展,而这除了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外,商业银行内部调整票据业务政策,加强对票据业务的竞争,是2002年票据业务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