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18世纪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作为东西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国之间的交往在礼仪冲突上的争论,以及在各自的立场和交往原则上的差异使得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一行归于失败。也使中国丧失18世纪与世界交往的最后契机。究其原因,是中国的“朝贡制度”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英国践行威斯特伐利亚国际秩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所致。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重庆不断加强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文化、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往,为推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各项合作交流带来了促进作用。为全面了解重庆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交往,本期特别编辑了重庆与部分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交往纪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张华 《魅力中国》2014,(13):189-189
21世纪。全球化进程避渐加快,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了解这些差异。才能避免中西方交往沟通过程中的误解和障碍。本文对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心理卷入度差异、行为方式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西方社会,工具理性是一种科学技术的统治。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是在"主体——客体"、"主体——主体"两重框架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交往实践是对西方思想的扬弃的全新思维模式。因此,中国要摆脱这种西方现代化所走过的弯路,就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侯震 《黑河学刊》2010,(11):70-71
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源远流长,双方的交往不仅局限在朝鲜半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交往,而且双方的交往还存在于朝鲜半岛上的政权与中国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作为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新罗,与中国唐朝时期的东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渤海之间的交往,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于歌 《中国报道》2009,(9):96-99
对外友好交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优良传统。当今全球化社会,国家的对外传播能力不仅成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几经改变,但始终与中国的一家对外传播机构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家成立之初便致力于增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构,就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相似文献   

7.
黄月强 《魅力中国》2012,(29):83-83
在中西文化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对于加深对于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礼貌语言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西方小说在中国的每一次电影改编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语境密切相关。这种跨文化语境的演变,是中西方文化对峙、妥协与交流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促使改编者参照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改变,以符合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亦即跨文化改编中常见的文化渗透与融合的现象。研究早期的跨文化改编现象对我们理解中国早期电影生产和创作状况、中国早期电影与外来文化的交往状态、中国早期电影的价值意义以及电影改编理论的自身拓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亚运 《理论观察》2014,(1):156-157
调查发现,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往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工作交往是主要内容。涉及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生活、情感方面的非工作交往却很少。因此,从校方、辅导员和学生三方面入手,改善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结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思一 《环球财经》2008,(7):102-104
日本在对外交往中一直有些让西方人琢磨不透。纵观日本历史,这个国家的对外态度一直在病态的怀疑和急切的模仿之间左右摇摆。最近,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仍然断然拒绝外国投资,也不愿抓住机会增加对外投资,其隐藏已久的孤立主义再次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程亚慧  黄南南 《魅力中国》2013,(34):296-29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在交往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障碍和摩擦,在理解、处理问题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日常生活与交际方面入手,列举出几个我们常会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使大家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最后结合跨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几条有效地方法来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周冬 《魅力中国》2014,(5):46-47
中日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周恩来总理曾经有一句话概括了中日之间的关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两千年的友好交往中,中国给予日本甚多,日本向中国学习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等,至今在日本的各个领域都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中国对日本是无私的,中国对日本是大度的,但是日本报之于中国却是残暴。现在,日本在对华关系中处处使绊子,这既有历史和现实原因,也有日本自己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吴菲 《魅力中国》2014,(6):213-214
新世纪,中国越来越强调依法治国,国家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而国际法作为法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法学院都开设有国际法这一门课程。我们知道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各个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准则,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胚,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法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的过分扩张造成诸多社会危机,哈贝马斯将交往问题作为社会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交往行动理论。他的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交往理性,尽管他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他们这帮在本土生长后又留学和工作于海外再回到家乡的投资人,具有难得的机会把握好西方投资管理的“科学”和中国市场商情的“艺术”:他们贯通中西文化,在中国企业和西方资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6.
横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热带国家印度尼西亚,幅员辽阔,资源富饶,文化多元,山川壮美,与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现在印尼共有2000多万华人,华族已经成为印尼的第三大民族。随着中印两国政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相似文献   

17.
陈平 《沪港经济》2007,(11):52-53
西方人总是倾向从非常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把焦点放在其令人生畏的规模及其对西方国家的意义上。具讽刺意味的是,此举忽略了阐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张力,即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角力。  相似文献   

18.
交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界定了交往范畴,论述了交往与生产、生产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流 《中国报道》2010,(5):66-68
现在很多人都把《论语》等中国经典解读成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技巧,从中看到的也都是解决人生困难的技术。所有的理解都只停留在现实实用的人生里,有时还免不了过度通俗,括弧免不了庸俗。  相似文献   

20.
郑馨瑜 《理论观察》2009,(6):143-144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它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并对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情况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