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明  陈弘 《财会月刊》2003,(4):45-47
一、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及特点 1.管理层收购的含义.管理层收购(MBO)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该公司的股份,获得经营和财务控制权,以达到重组该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型收购方式.实践证明,国外的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企业并购热潮掀起以来,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不断增加,不管是公司间强强联手、大公司吞并小公司还是小公司,收购大公司,品牌所起的作用与其所占总价值的份额都是不能被忽略的。1988年,英国一家公司遭遇"低价收购",他们希望通过对自有  相似文献   

3.
接下来,谁是下一个朱新礼?这是他个体的故事,还是群体性的症状?汇源并购是一场"灵魂之争"吗(<商业周刊>曾经报道被达能收购的一家美国公司是"把灵魂卖给达能")?如果企业家们都有"朱新礼倾向"的话,这甚至变成一种主流商业文化,对中国的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4.
杨泓 《企业文化》2005,(3):66-67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欢呼声、庆祝声不绝于耳。然而,头脑冷静的人开始更多地思考重组后的联想 下一步该怎么走、能不能走好;IBM卖PC的无奈会不会在我们的企业重演、如何避免这种重演。分析IBM失落的原因、展示联想的 未来、明确自己的前进策略和方向、警示我们的未来,才是我们关注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要义。今天我们特意登载《联想的下一 步该怎么走》和《IBM为何卖PC》,希望对那些关注企业收购,特别是有"野心"收购外企的企业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企业并购热潮掀起以来,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不断增加,不管是公司间强强联手、大公司吞并小公司还是小公司,收购大公司,品牌所起的作用与其所占总价值的份额都是不能被忽略的。1988年,英国一家公司遭遇“低价收购”,他们希望通过对自有品牌价值的评估来确认企业的真实价值,避免恶意收购。该公司对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确认了的Interbrand公司进行品牌价值评估,并将结果进行了确认和计量,使得该公司免遭了一次“低价收购”风波。  相似文献   

6.
王静 《中国审计》2005,(8):23-26
2004年10月,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在对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审计时,正值该公司通过公开竞标,收购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改制重组中"第二次剥离"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7.
MBO,即 Managemen-Buy-Outs,译成中文是"管理层收购"、"管理层融资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其属于杠杆收购(LBO)的一种,是1980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提出并进行定义的一种收购方式.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济层通过借贷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8.
刚过去的2008年,国际市场上的并购重组好戏连台.全球第二大铁矿石企业必和必拓和全球第三大铁矿石企业力拓价值17364亿美元的巨额并购案, "剧情"跌宕起伏;正当看客们欣赏得津津有味之时,微软又适时抛出打算以446亿美元收购雅虎的"大戏";更为巧合的是,持续了近一年的汤姆森公司176亿,美元收购英国路透集团的方案也在此时获得了政府反垄断部门的通过.  相似文献   

9.
合并套利     
《财务与会计》2011,(7):38-38
合并套利是一种事件驱动型策略,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高盛的合伙人Gustave Levy,并在20世纪80年代由Michacl Milken掀起的杠杆收购狂潮中风靡一时,该策略主要关注那些涉及公开收购、恶意收购、杠杆收购、合并、换股、清算、代理要争夺或者重组等事件的证券,  相似文献   

10.
某段时间,校园内几乎所有的打印店以一纸所谓"某某商会打印店涨价说明"集体涨价,在这纸涨价声明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这种涨价的"说明"有着怎么样的人性基础?本文试图以经济法的人性基础为视角来解读这一以商会名义集体涨价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的中国冰箱市场,受资本运作、收购重组、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整个行业销量下滑4%,尤其是在冰箱业乃至家电业微利甚至亏损的大背景下,新飞依然保持着同行业领先的骄人业绩,成为寒冬里的一朵报春花。  相似文献   

12.
兼并、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不论是新当选还是“连续坐庄”的企业,不论是石油、钢铁、银行等传统行业还是制药、电讯、计算机等新兴行业,兼并收购和重组浪潮从未平息,而且日渐激烈。我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更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和证券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何建培 《上海房地》2010,(12):35-37
近年来,关于土地收购储备究竟是商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土地收购储备就是房地产买卖,应适用房地产转让的法律规范,也有人认为土地收购储备是政府行政行为,只能用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本人认为,土地储备是特殊的行政行为,虽然收购谈判具有民事谈判的特质.但与房地产转让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始作俑者"是一个常用成语,我们经常能在文稿和报刊上见到它的影子."始作俑者"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源自何处?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相似文献   

15.
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1980年发现管理层收购(MB0)现象,并对该现象进行了比较规范的定义: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目的的收购行为.上世纪80年代,管理层收购在英美等国作为一种便利的所有权转换形式和可行的融资形式曾盛行一时.  相似文献   

16.
LBO     
《财务与会计》2008,(2):42-42
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简称LBO)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实质在于举债收购,即通过信货融通资本,运用财务杠杆加大负债比例,以较少的股本投入融得数倍的资金,对企业进行收购、重组,并以所收购、重组企业未来的利润和现金流偿还负债。  相似文献   

17.
我觉得这是我今年听到的最不靠谱的事。项兵教授认为:是国家还是企业去收购沃尔玛"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我认为这恰恰是问题的本质。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进入WTO也有好几年了,还要政府出面收购或者组织企业去收购,这不是体制倒退吗?市场经济最本质的一个特征,就是要求企业考虑企业该做的事,让企业做自己该做的决定,根本不需要政府的行政干预。每一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商业利益、有自己的业务范围、有自己的经营策略、都要顾及它的股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要再把企业和国家想像成"一个屋檐下"的统一阵营。企业就是企业,政府就是政府。  相似文献   

18.
灵活的政策可能出于善意,却模糊了权力的边界有些话原本不方便说,况且不说出来,人们也能猜知一二。但最终还是有官员跳到前台,把话挑明了。这不合乎我们所熟悉的官场潜规则,故而令人惊诧不已: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急成这样?答案是持续走熊的股市。拜股市之赐,我们见识了政策究竟能够灵活到何等程度。  相似文献   

19.
王亮 《英才》2012,(11):88-89
近一年内西南证券的股东如"走马灯"般轮换。"轰动一时"的券商同行并购第一案——西南证券(600369.SH)收购国都证券,戛然而止。所引发的联动效应也随西南证券正、副董事长提交辞呈而持续发酵,近3个月自营业务巨亏2.27亿元等事件,则更令投资者担忧。然而,《英才》记者统计数据时发现,西南证券近一年股价的几次暴涨、暴跌间,大量大宗交易频繁出现。另外,要知道西南证券还是融资融券标的,巧合的背后究竟掩藏着什么样的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20.
国内发展、借鉴MBO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波  邹建 《企业经济》2002,(10):23-24
一、MBO的发展和特征 管理者收购(MBO)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国外如果MBO的目标是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通常公司被收购后即转为私人控股,股票停止上市交易,所以又称为"非市场化".MBO开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为家庭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当业主面临退休而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时,利用MBO可解决继承问题又不必将控制权交与外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MBO大大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