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邰勇夫 《商界》2006,(12):42-43
回顾中国加工制造业近20年的历史,一个最关键的词汇是——“廉价劳动力”在珠三角地区,有着太多的神话与奇迹,但这并不是由资本与技术所创造,而是靠出卖劳动力,以最原始的方式带来的——这正是整个珠三角经济的痼疾;或者,还隐隐约约是整个中国经济挥之不去的阴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华 《中国市场》2011,(33):18-22
当前普遍存在的"老人种田"的合理性在于,老人种田维持了低廉的粮食价格、低廉的养老成本,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其在微观层面上维持了低成本与较高质量的农村家庭生活,在宏观层面上支撑起中国制造业优势。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超越小农生产的落后性与农业资本异化的可能性,在改造传统农业与节制资本之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在"老人种田"的现实下,提高农业综合服务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培植"中农阶层",兼具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然而2009年6月以来,随着经济复苏,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本文分析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得出:经济发展使农民工就业不仅仅限于珠三角地区,实际收入水平过低使部分珠三角农民工流向其他就业渠道,在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需求上升时导致"民工荒"现象。要应对"民工荒",珠三角必须实现从依靠低廉劳动力到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珠三角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一种历史性转折,但是在目前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农业国际化条件尚不具备的背景下,中国农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一大竞争优势。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存在,中国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享有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不过,这一优势可能难以为继。始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并蔓延于其他地区的“用工荒”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出现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孙立坚 《中国市场》2010,(37):14-15
在探索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增长的新动力时,应更多在制度上支持劳动力从资本匮乏的地区流向资本较为密集的地区,更应该打破行政的垄断,提高"农村土地"在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效率,并鼓励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的投资和并购行为,从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地区可以说是中国进出口产品最为繁忙的地区之一,这里聚集了大量资本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大批的劳动力。在该地区庞大的企业群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这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使珠三角地区曾经成为(现在也是)“世界制造业基地”。这些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甚至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对这些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研究十分重要。而对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资源一一人力资源的探究,是这些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诸多研究资料的总结归纳,试图探究珠三角地区小企业中员工的特点及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8.
赖琦 《大经贸》2009,(10):14-15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工业,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以外源型经济为先导的发展道路。这种劳动力要素密集的产业发展模式,使珠三角较快地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积累。  相似文献   

9.
《商》2015,(35)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民工潮"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各个一线城市蔓延。然而,2004年春季,中国用工市场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由"民工潮"转变为"民工荒",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最为严重。本文从"民工荒"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入手,分析了研究"民工荒"现象的重要意义,从国家、珠三角地区、企业和劳动者自身等方面研究产生"民工荒"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民工荒"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Battese and Coelli(1995)提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了农业FDI影响下的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函数模型,根据1994-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FDI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FDI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进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农业资源利用、农业劳动力投入质量、农业资本投入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和自然灾害则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中国农业在总体上出现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下降并存的局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的原理,借助增长速度方程的巧妙变形来测算技术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影响。分析表明,近20年来尽管四川省由于农业规模扩大而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数量,但是由于资本替代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数量更多,最终使每年的农业劳动力减少50—70万人左右,其中技术进步的影响次于资本替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劳动力的转型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是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将迎来一个高峰。本文阐述了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型是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的理论依据和转型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实现共赢,突出资源优势和核心竟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提出了凉山民族地区要实现共赢,需构建构建"四大模块",围绕"三条主线",打造"两大基石",实现"一个主题"。还需注意,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项目的选择,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4.
荆平 《大经贸》2007,(10):3-3
从红极一时的"日本制造"到席卷世界的"中国制造",世界文明在进步中不断转换着热点,而我们身处其中的珠三角,在上世纪90年代后,就成为了这场工业转移大戏的不二主角。2007年,在广东制造、中国制造的这个"多事之秋",似乎正在成为一道门槛,一个被逼向转折的关口。  相似文献   

15.
杨瑞霖 《中国市场》2012,(19):45-46
珠三角经济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然而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却一度出现用工荒,许多企业常常为招不到人而苦恼,更有企业因人力不足导致加工速度滞后,不敢接订货单。本文探讨了我国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利用外资加快农业,发展问题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引进外资中流入农业等基础产业的不多,由于我国农业目前所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进一步利用外资加快农业发展十分必要。它有利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扩大农产品国际市场,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状况。根据一些发展中国家及我国一些地区的尝试,非盈利性的国外贷款援助应主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项目;外国私人企业投资大多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使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较高,基础好、预期收益高的地区可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到了一个很多东亚经济体以前都曾经历过的转折点。 转折点的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一个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是由传统的农业经济的过剩劳动力推动的。过剩的农业劳动力转往城市.农村人均生产力就会不断提高,收入也随之提高。这样,要使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并使现代产业持续扩大,工资必须上涨。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工资的增长速度都会比经济增长速度快。近段时期以来,尽管实际工资水平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但是仍有进一步增长的较大空间。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很多外企纷纷撤离我国,转而将其战略目标锁定在东南亚、印度等市场,尤其是在跨国公司聚集的珠三角地区,这种外企"东南飞"的现象更加普遍。为了清晰地了解外商战略转移的原因,本文运用闵氏多因素评价法将中国的投资环境同印度进行了比较,得出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仍然优于印度的结论,并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阐述了外企"东南飞"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应对这种现状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因为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江苏的农业现代化目前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其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内在联系和规律。制约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投入不足、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等。因此应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允许土地适度流转、建立确保农业人才成长的农业教育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东部农村教育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在1991-2005年期间,教育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农业经济的产出就提高21%。进一步分析各文化层次劳动力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小学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经济的回归系数为负值,高中文化劳动力比例与农业经济的回归关系不显著,初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