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邦彦 《亚太经济》1990,(3):45-47,73
80年代,尤其是1985年至1988年期间,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内地与香港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高潮。这次高潮的特点,是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要形式,以香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工序内移为主要内容,结果香港与华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初步实现两地生产要素的重置及产业结构的重组,推动了两地经济的高速增长。大规模的“工厂北迁”还带动内地与香港双方在转口贸易、资金融通以至科技等各方面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齐齐哈尔市是50年代由“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分配和沈阳南厂北迁形成的北部边疆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从50年代起,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挑战。为了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齐齐哈尔人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力图寻求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改造振兴之路.本文拟就这一关系到齐齐哈尔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作一些探素,以期对未来的决策起一定的作用。一、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是50年代形成的,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一五”期间国…  相似文献   

3.
香港廉政公署五十年不变本刊按语:60年代以前,香港的腐败甚行,以致60年代中后期,香港暴发了大规模的反英抗暴斗争,给港英当局以极大的冲击。70年代初,港英当局在香港成立廉政公署,20多年来成绩卓著,受到世人称赞。年前,香港《信报》发表知名人“专拍苍蝇...  相似文献   

4.
香港近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如何?其工业发展优势何在?面临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香港工业结构特点 香港从6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使之从一个传统的商埠转变为拥有各种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繁荣第三产业的现代工商业都市。  相似文献   

5.
以制造业大规模地向外转移为标志,香港从80年代开始了其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过程。这种多元化是由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促成的。所谓内部因素主要是香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有较大上升,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减弱。而外部因素较多,包括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制造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生产地;香港周边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积极利用邻近香港的区位条件,以自身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丰富的工农业资源优势,与香港的资金、技术、信息优势和管理经验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在“一国两制”架构下,湘港合作将如何发展呢?一、互利合作成绩显著80年代以来,香港一直是湖南经济外向发展的主要通道和源泉。80年代初,香港的制造业面临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威胁。湖南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了一部分从香港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既…  相似文献   

7.
港澳·综合     
外商对香港经济前景充满信心香港回归祖国已5周年,多家跨国大企业继续到港设立地区总部并扩大业务。有关统计数字显示4年多来,跨国大企业到港设立总部的公司已由原先的2514家,增至目前的3200多家。外商企业之所以不断增多在港设立办事处和地区总部,是从以下因素考虑的:一是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优势地位无与伦比;二是香港是当今全球金融服务业最成熟的区域市场之一,有极具潜力的客户群;三是香港是内地企业最理想的海外融资市场及外资企业进入内地最理想的“跳板”。总之,海外投资者对香港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继续看…  相似文献   

8.
《开放潮》2002,(11)
在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六大胜利召开的背景下,香港福建社团在香港发起“福建节”系列活动,在此期间,福建省人民政府也将在香港主办“闽港经济合作论坛”,这些活动得到了闽港两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得到了闽港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这对于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深化闽港合作、促进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过去的合作成果显著 闽港两地关系渊源流长,早年迁往香港的大批福建人都已融入香港社会,资料显示港人中的“闽人”约占六分之一强,他们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为香港回归、香港的繁荣稳  相似文献   

9.
"南厂北迁"是抗美援朝期间在东北地区进行的工业迁移运动.在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下,将位居辽宁南部地区的23家工厂迁移到北部地区的黑龙江省.该运动对黑龙江工业布局的改善、 工业产能的提升、 工业精神的凝聚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为"一五"计划时期黑龙江工业基地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是香港经济的一大支柱,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长期雄居首位。然而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一直处在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型过程中,随着大批工厂的内迁北移及邻近地区竞争力的增强,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香港“工业空心化”,香港工业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广西的防城港、钦州、北海三个港口城市凭借着地处沿海、拥有深水码头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一批钢铁、石化、食用油加工、造纸和发电企业纷纷落户,“前港后厂”的临海工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9月9日,北京标准咨询公司总经理刘纪鹏在离京赴港之前,向新闻界透露:他刚刚接到香港方面的传真:香港证监会人士直接推动的在港开辟“二板市场”的计划,已于前一周获得批准,并正在着手组织工作小组。刘纪鹏评价说,在香港面临国际金融炒家大规模狙击之际,港方的这一举动具有特殊意义。从长远看,香港开辟“二板市场”并以引进大陆新兴中小型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为重点对象,对香港未来的金融市场一定会带来积极变化。一个多月以前,香港证监会方面的重要人士曾经通过大陆的民间机构和著名经济学家在北京举行“大陆中小企业进入香港二…  相似文献   

13.
为“九七”回归铺路厂商统一商品名称据外刊报道,由于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密切,不少生产消费品的跨国企业纷纷收回在港沿用多年的代理权,为扎根香港、进军内地做好准备。还有一些公司趁“九七”前大量新移民来港之际,把产品的中文名称从内地“移民”香港,以免新到香港...  相似文献   

14.
成立于1980年代的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本着“增进友谊、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培训人才,为香港、上海两地经济建设、共同繁荣而努力”的创会宗旨,为沪港两地经济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8年来。协会本身也逐步发展壮大,香港沪籍知名人士及各大财团,几乎都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的会员。日前,记采访了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新任会长孔祥勉先生。今年75岁的孔祥勉是个资深银行家,现任香港浙江第一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50年出生在上海,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0年来香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如今他已是“功成名就”。尽管孔先生英语和粤语相当熟练,但他亦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他说这是“家乡语言”。  相似文献   

15.
马维江 《中国经贸》2010,(17):24-26
近年来,外资在华商会及跨国企业抱怨和质疑中国投资环境的声浪逐渐升高。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未果,到处理力拓商业贿赂事件引起的“非议”,到谷歌中国从内地迁往香港,再到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抱怨在中国“遇到了25年来最艰难的商业环境”,一系列事件似乎表明外资对中国经营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也被一些人列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上海海外联谊会、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主办,上海沪港经济发展协会、香港工商专业联会协办的“沪港大都市发展研讨会”,于6月2日至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出席会议并作了演讲。沪港两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250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12人分别在经济、科技、工业、金融和专业服务五个专题研讨中发言并回答提问。为了让更多关心沪港经济发展的人士了解这次研讨会情况,本刊特编发一组专辑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香港的性格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词:“某某人很港”!“港”──就是很洋气,很能赶上时髦。洋气为什么叫“港”呢?我想也许跟香港有点关系。不是也有人把“帅气”称作“港派儿”嘛。可见,香港在国人的眼里一直是领新潮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自称是“文化沙漠”的香港,却向国内发送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沙暴”——先是武侠小说回归,金庸、梁羽生的作品铺天盖地,风靡全国。紧随其后“登陆”的是通俗歌曲,从城市到乡村,从舞台到影视作品.男女老少.一“通”百“通”。接下来是电影、电视系列剧,如影随形,没完没了,香港影…  相似文献   

18.
屠海鸣 《沪港经济》2012,(10):16-17
当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正如火如荼举行之时,700万港人翘首以待的“港人港地”政策终于出炉。近年来,内地豪客一掷千金到香港买楼的消息频出,港媒直指内地买家炒高香港楼价。因香港秉承“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市场理念,—直以来,港府都鲜有干预地产买卖。  相似文献   

19.
珠三角经济合作中“港主服务业”为的是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实现粤港产业共赢。香港应发挥与广东制造业的互补优势,重点发展:为广东工业服务的专业服务业,为广东出口贸易服务的国际贸易业和物流业,以香港为中心的、以大珠江三角洲为半径的旅游业。香港无法或不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服务业、与广东制造业配套的生活服务业、广东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产服务业、香港没有竞争力的或与珠三角没有互补关系的生产服务业。“粤主制造业”,不等于“穗主制造业”,广州仍应把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制造业与广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一大批在香港本地已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内移广东,粤港间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这使香港经济顺利过渡具备优势的服务业,广东工业顺应这一潮流也上了新台阶。90年代以来,以金融、服务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