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其调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徐海贤 《城市问题》2001,(1):11-13,6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源于1992年召开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和1996年在土耳其召开的伊斯坦布尔“人居二”会议。1999年9月,在德国柏林召开了欧洲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讨会,会上就欧洲14个主要国家的17个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讨。目前,大都市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最有潜力和最有活力的地区,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在我国,沿海地区大都市空间集聚日益明显,呈现出特殊的时空特征。一方面,我国大都市区面临着全球背景下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影响;另一方面,还面临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是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产物。通过本土化、历时性分析框架建构,追溯中国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脉络,并剖析其潜藏效应。在此框架下,重点辨析了三组关系:(1)国家尺度对大都市区尺度的建构性影响。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国家的结构性动因,在引入市场力量的同时,自上而下地推动了一系列、体系性的社会与城乡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快速生成与具象建构。(2)大都市区社会空间建构中的重要主体及互动关系。地方发展行为逻辑与土地组织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住房的结构化、非均衡供给与消费市场分化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匹配,加速了大都市区居住空间分异的成型。(3)空间形式在经济社会维度的扩展影响。空间最直观,经济层面次之,社会层面较为隐蔽。三者交叉扭结在一起,加速社会结构与阶层的定型化,对大都市区与国家尺度产生了双重的反作用力。从制度与空间层面来减少社会结构中的对抗性因素,促进社会融合发展,是未来应对大都市区空间分异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柏林是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 ,勃兰登堡是环绕柏林的一个州 ,两者均为独立的联邦州。德国的统一使柏林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柏林的面积只有 90 0平方公里 ,因此 ,柏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勃兰登堡州发生紧密联系。事实上 ,只有在大都市区的范围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 ,才能使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取得双赢的结果。本文简要介绍了柏林 勃兰登堡大都市区联合规划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并就规划体系的特点以及它对我国大都市区开展跨地区规划的启示做了初步探讨。   一、柏林 勃兰登堡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背景   1 柏林 勃兰登堡大都…  相似文献   

4.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进化中的城市》中的历史调查框架,对1929-2017年间编制的四次纽约大都市区规划进行分析.从技术时代变革驱动城市区域演化视角回顾了 RPA与纽约大都市区规划的发展历程,描绘了格迪斯早在1915年提出的五大区域议题在跨度百年的四次区域规划中的延续和变迁.基于此,探讨了 RPA基于"危机-应对"模式的规划探索、规划内容的变与不变以及规划的主要成效.从进化的视角总结纽约大都市区规划,希望以此对我国治理体系下的都市圈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韦红 《城市问题》2013,(3):80-85
通过对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大都市区的考察,可以看出其发展重"量"轻"质"。从量上看,这些大都市区无论在人口、空间还是经济产值方面,均在国内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但从质上看,仍是一种低质的发展。大都市区经济结构的低质性和脆弱性、社区的两极分化、生活环境的下降使得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的出现是一个国家城市化的产物,而大都市区则是城市化到了相对成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美国是当代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其大都市区的发展已经历了100来年的历程.美国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历程反映的是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之间的变动过程,其实质是对治理价值平衡状态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国际大都市软实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国际大都市的竞争力结构严重失衡,硬实力表现出色,而软实力建设滞后.本文综合软实力的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特征,从资源层、表现层和功能层三个层面构建了国际大都市的概念模型.然后,从软实力资源视角,围绕国际大都市的软实力资源,从城市文化、公共管理、城市创新、生活质量和国际沟通5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由55个指标构成的3层次评价体系,并就评价方法与步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霍露萍  张强 《企业经济》2020,(1):99-107
随着"疏散化"趋势的到来,我国大都市地区所呈现的集聚与扩散趋势逐渐明显。以我国128个大都市区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散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莫兰指数表明,2000年至2017年我国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但是集聚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角度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具有显著的扩散趋势,但是原因不同;中部大都市区的集聚程度具有下降的趋势;而西部大都市区具有显著集聚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对大都市区的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系,且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大都市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最后,从顺应大都市区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合理分布人口规模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碎化”与整合:大都市区管治理论演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碎化"是大都市区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看待大都市区政治"碎化"的态度及其解决方案,文章将大都市区管治理论演进轨迹划分为三次"潮流":主张建立大都市政府的传统区域主义、主张多中心管治结构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主张网络化地方合作的新区域主义,进而分别阐述不同理论"潮流"的核心思想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加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加强,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都市区统计和当前城市统计进行对比,发现都市区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是真正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域;都市区代表了区域内更高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市区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状况。最后总结了中国建立规范的都市区统计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都市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空间规划策略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竞争力视角对城市空间组织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深入分析,从竞争资源、竞争载体、竞争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卓越的城市空间架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从都市圈、市域、都市发展区、主城四个层面对南京城市空间影响其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格局进行了总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城市竞争力为导向,建构了未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5.
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鉴于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若干概念的分歧,针对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它们分别处于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是大城市地域空间组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演变的结果。并进一步对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在人口规模、空间尺度、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后郊区时代都市区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1990年代美国都市区空间的发展态势:半数以上传统郊区衰退、继续向远郊、乡村蔓延、部分郊区和老城区复活而呈现的马赛克空间结构;并从房地产和城市空间竞争角度探讨了都市区空间马赛克结构的成因;最后,剖析了美国后郊区时代都市区空间管治的一系列对策,包括成立协调机构、引进管治新理念、制定综合区域规划、制定相应配套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范围划分和空间组织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日常都市圈范围划分的依据与兰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的确定;接着,对兰州都市圈的结构特点与兰州都市圈的基本范围划分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标准都市圈范围划分的重要性与原则方法,探索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统计中关于范围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functions to population density data within metropolitan areas has become a well-established analytical procedure. The more important functions that have been previously employed in this connection are reviewed, and two additional functional forms are suggested. The proposed functions, together with the earlier ones, are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ir ability to describe actual density patterns, as well as their accuracy in characterizing certain features of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The evaluation is undertaken in relation to two metropolitan areas of the United Kingdom. While these both possess certain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y conform in many respects to metropolitan areas in other western nations.  相似文献   

19.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jobs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e decline in growth of metropolitan areas during the previous decade represented a significant reversal in previous settlement patterns in the industrial worl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nge in explaining recent spatial patterns of concentration and deconcentration within a system's framework, and suggest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economic and planning policies. The central hypothesis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nature of these interrelationships determine in large part the dynamics of change within 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areas and makes possible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spatial redistribution, of planning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