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冯军 《国际商务研究》2016,30(6):84-88, 94
《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涉及的是中国在反倾销和反补贴中的价格公平比较,被认为是关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实际上,该条规定的是在何种情况下适用"替代国价格"以及在任何情况下"替代国方法"在中国"入世"15年后的适用必须停止。替代国价格适用与否和市场经济地位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不可混淆。《中国加入议定书》和WTO协定中对市场经济或非市场经济地位没有任何规定或标准,与"非市场经济地位"有关的仅仅是一些WTO成员方的国内法规定。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款(ii)规定,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确定可比价格时,中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以第三国价格作为确定倾销的正常价值。同时第15条也做出规定,该歧视性条款将在中国入世15年后废除。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规定意味着中国将在2016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认可。然而近年来围绕中国在2016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国内外又掀起了争论。本文在考察中国入世条款中"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由来的基础上,梳理近年来的主要争论,并分析"非市场经济地位"歧视性反倾销条款对中国经贸的影响,最后针对部分国家拒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提出中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是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中的一大歧视性安排,对中国的贸易利益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2016年《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即将失效,关于中国届时能否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目前,美国、欧盟、印度等WTO成员至今仍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尤其是美国的立场最为坚决。本文以WTO法和美国国内法为视角,对WTO与美国国内法中的市场经济地位规则进行解读;结合美国国内在对华经贸政策上的政治考量,重点分析美国在此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对美国处理这一问题的可能选择加以预期和研判,最终提出中国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非市场经济"及随之而来的替代国方法给中国应对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带来重大困难。WTO的多边贸易协定并未界定"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只是规定了使用替代国方法的前提,而中国的入世特别承诺又放宽了替代国方法的适用。在WTO框架外,自贸协定不失为一种突围之法,在中国已经签订的自贸协定中,也不乏排除适用替代国方法、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实例。在未来的自贸协定谈判中,包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协议签订中,可以通过规则设置排除替代国方法的使用进而促进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正式承认。  相似文献   

5.
"非市场经济"及随之而来的替代国方法给中国应对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带来重大困难。WTO的多边贸易协定并未界定"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只是规定了使用替代国方法的前提,而中国的入世特别承诺又放宽了替代国方法的适用。在WTO框架外,自贸协定不失为一种突围之法,在中国已经签订的自贸协定中,也不乏排除适用替代国方法、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实例。在未来的自贸协定谈判中,包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协议签订中,可以通过规则设置排除替代国方法的使用进而促进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正式承认。  相似文献   

6.
"非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入世遗留的最后关键性问题。国内普遍认为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将于2016年自动到期。随着日期的临近,针对该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一些欧美学者认为"非市场经济地位"并非自动终止,如提出非市场经济待遇适用的"举证责任倒置论"。本文认为2016年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法律适用应由"特别法"转向"一般法",终止对中国的歧视性实践。尽管如此,国内仍有必要继续系统探究《加入协定书》第15条的合理解释,关注WTO对该问题最新的司法裁判;预判可能面临的争议,并从WTO立法和司法、跨国诉讼等层面探讨可能的应对路径。同时,任何真正的改革都应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国应继续坚持市场化发展和改革的决心,使得争论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7.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出口企业。文章以此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WTO上诉机构对中美双反案和中欧紧固件反倾销案的两份裁决的研究,认为这两份裁决分别从不同侧面表明,身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和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的企业在贸易救济案件实践中各有利弊。中国企业即使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其在未来的贸易救济领域仍然可能遭遇到严峻挑战。中国学界和实务界对此应有清醒认识并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相似文献   

8.
国外对华反倾销诉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就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签署的有关协议,中国企业应诉外国反倾销诉讼在加入WTO后15年时间里一定程度上仍受制于与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不同的、特殊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反倾销规则。这也预示着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华反倾销诉讼的高发率在所难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加入WTO谈判的最后结果,中国加入WTO以后仍将长期受到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规则制约,也就是说,尽管中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却仍然因种种因素,在反倾销等方面处在与其他WTO成员不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利用其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或经济体制转型国家实施歧视性的不公平措施,中国也是受害国之一。为了减少中国出口企业因此而遭受的损失,我们有必要结合具体案例了解 WTO 及一些主要的反倾销立案国有关“非市场经济”的规定,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美国及欧盟等国家不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给不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不仅是一个贸易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我国要求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融入国际贸易体系,获取公正的国际贸易待遇,加快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非市场经济"地位,对我国的国际形象、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与损失极大.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冷静对待,力争突破"的方针,力争获得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与待遇.  相似文献   

12.
“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对华反倾销对策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世春  叶全良 《财贸经济》2005,(5):59-64,76
我国入世后对外贸易面临新的棘手问题,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使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受害国。这种状况不能继续下去,必须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措施解决它。本文从“入世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入手,分析它与对华反倾销的关联性,阐明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出口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的危害及其不良影响,探讨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各种途径与方法,研究对华反倾销调查中替代国选择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做出了初步评估意见,认为中国还没有完全达到其反倾销法律规定的市场经济标准.欧盟评估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国内政界、学术界的不满,也引发出国内学术界和媒体对向欧盟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必要性的疑问与争议.本文从中国是否应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中国能否算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如何看待欧盟的初评意见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Whether the non‐market economy (NME) treatment on China can be maintained even after the expiry date under Section 15 of China'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Accession Protocol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WTO. In fact, the key issue of the NME status in the anti‐dumping (AD) proceedings turns out to be how surrogate countries are selected in relation to dumping margin calcul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US practice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rrogate country method. Despite the general perception of capricious and random selection of surrogate countries,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has maintained a consistent pattern for applying the criteria. This seemingly consistent practice, however, raised systematic problems—but not at a significant scale—in dumping margin calculation concerning Chinese products. This result sheds an interesting light on the current WTO disputes concerning the China's NME status. At least in terms of the US AD practices, the result of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ss may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hina's exportation.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确认已经指日可待,然而,我国目前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制度并没有完全符合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的要求。虽然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以后,中国政府在反倾销应诉中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制裁的风险也会有所减弱。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反补贴制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尽快完善我国的补贴制度,使之与多边贸易体制相衔接,这是我们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WTO中地位变化、反应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地位发生了贸易比重提升,权利义务调整和制订WTO规则等6大变化,在WTO中作用日益显著,我国经贸利益扩展和实现利益基础加实,我国与WTO成员贸易关系逐步互动.对应我国地位变化,WTO成员对我国采取6个方面竞争和保护措施.包括通过政策审议对中国提出更高要求;有意识地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档次;利用WTO以外的措施阻截中国.面对成员反应,我国应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回应,即大力支持WTO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牢固树立WTO规则的意识,重视对贸易摩擦产生原因与应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Government policy in China supports urban wages at the expense of returns to farm labour. A model is developed to estimate how WTO accession and complementary labour market reform will influence factor returns in China. With WTO membership, a larger cut in manufacturing tariffs compared to agriculture will improve agriculture's terms of trade and will raise the agricultural wage. Complementary labour market reforms will further boost farm wages as labour exits agriculture in large numbers. We estimate that WTO membership and complementary labour market reforms will result in a decline in the agricultural labour force by about 25 per cent.  相似文献   

18.
WTO与中国会计信息服务市场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将直接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会计行业而言,入世就意味着开放会计信息服务市场.WTO关于会计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定,要求中国所有的会计服务壁垒都需清除。中国会计服务业(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将走进中国,中国会计信息服务市场国际化势在必行,这将使中国会计信息服务市场的职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加强会计信息服务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段时期以来,“非市场经济地位”一词屡屡见诸报端,一些学者甚至将“入市”与“入世”相提并论。面对来自不同方向的不同声音,必须理性地分析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文章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性质入手,分析了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的关系,从而提出要采取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轻视的对策主张,使我们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掌握主动。  相似文献   

2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层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首先解决了“入世”前长期困扰我国的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为我国的对外经贸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我国塑造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入世”时遵守国际规则的承诺促进了我国继续改革开放,一些重要原则已经延伸到经贸领域之外的范围,影响巨大而深远,从而使我国可能成为以国际谈判促进国内改革的经典案例。同时,“入世”也使我们接受了双赢的理念,使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共同期待经济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