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袭扰,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5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此举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危难时期"双木撑天"的巨大威力.如今,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益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独木撑天",单独承担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为此,深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拟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对此,应警惕积极财政政策下的“挤出效应”。本文引入混合政策下IS-LM模型,结合国内相关专家对“挤出效应”不同观点,对当前实施的拉动内需政策进行分析,探讨“挤出效应”,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作为短期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了,短期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中长期化的趋势,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特定背景和政策组合的特点;政策组合实施的效果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能够中长期化的可能原因;在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可能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后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适时淡出。  相似文献   

4.
自 1998年开始我国连续 5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这一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对这一结果 ,国内学者说法不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问题上。本文着重说明积极财政政策要想淡出 ,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政府应拿出一整套的政策措施 ,保证这三个条件的实现。只有这样 ,积极财政政策才有可能顺利淡出。  相似文献   

5.
本从分析财政政策出发,指出了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国淡出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列举了积极财政政策需要淡出实现的条件,并在最后提出了如何在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之前充分发挥其有效性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积极财政政策迟早要淡出,早在淡出前,对政策的认识和操作也要适当调整。要充分认识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不能过分乐观;要认识到政策的淡出是迟早的事情,但目前不宜淡出;要及时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扩大内需时,要注意刺激消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可忽视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7.
积极财政政策只能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非常态政策手段,长期实行不利于市场体制的发展,不利于公共财政建设,不利于提升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也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有鉴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难以克服,并且当前经济回暖,投资活跃,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我国应当继续实行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了配合积极的政策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在税收政策上应当改革现有税制模式、对税收负担进行结构性调整,构建启动内需、推动民间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强化税收在收入调节上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总体态势,多年来政府一直采用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消除政府过分依赖财政政策这种现状,必须在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塑造理性的微观经济基础等方面为“淡出”积极财政政策努力创造各种时机与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1998-2002年期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收到了一系列显著的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这对2003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指出了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及宏观政策的有效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反通货紧缩过程中,引伸出两个政策问题:一是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样组合有利于反经济周期。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公众预期的非对称性。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是反通货紧缩的有效政策组合。在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1%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后,中性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符合理论与现实逻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刺激总需求是我国近些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目前,一直持续的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渐有淡出之势,货币政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运用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可以探讨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之间存在的冲突及其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面临严峻的宏观调控任务,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可能性不大,但考虑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财政政策推行过程中财政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调控的重点需要予以调整。即积极财政政策应由扩张性、总量型、手段、层次单一型向均衡性、结构型、手段、层次多样型转化。  相似文献   

14.
经济决定股市,股市反作用于经济,股市泡沫加大经济泡沫,股市危机加深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政策,既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要包括股市政策.股市政策应成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三大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刺激经济,稳定股市,不仅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要实行休养生息的股市政策,并配合运用.  相似文献   

15.
凯恩斯主义的实质是需求不足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张。我国政府运用其理论和政策坚持扩大内需方针、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是它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但随之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严重,通货紧缩,积累性财政赤字、国债等,却成为我们亟待解决、非解决不可的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积极财政政策应逐步淡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开始唱主角,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外需,变需求管理为供给管理,使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并不断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16.
扩大我国内需极为必要,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推动出口,扩大内需,引导我国经济向着快速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连续四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对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遏制通货紧缩趋势 ,克服世界经济减速带来的影响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挥了重大作用。近来 ,经济理论界不断有人呼吁 ,积极财政政策不应长期实施 ,应该逐渐淡出。本文对此亦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渐进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紧运行状态中,不具备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空环境,并且我国财政自身也存在着规模、结构、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加上经济矛盾的复杂性,财政政策风险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应坚持适度从紧的平衡财政政策不动摇,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社会投资增长的加速和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加强,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连续实施七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已不再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产生积极的影响,淡出积极财政政策已是必然趋势。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需要牢牢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的十六字方针,将经济目标定位于既防通胀又防通缩,全面、准确、高效地贯彻宏观调控决策,标本兼治,实现经济软着陆。  相似文献   

20.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在过去的几年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我们对于政策的选择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