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各国银行业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以往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及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很难再适应银行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更加深了各国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金融市场中普便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用风险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荔 《价值工程》2004,23(5):96-97
近几年,金融安全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各界的注意,有的学者将其纳入了国家安全的范畴,随着全世界对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战后,国家安全的核心主要转向了金融安全.我国目前面临着如银行体系呆坏账教量庞大等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要在加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同时注重内、外监管的协调统一,以及国内监管与国际监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荔 《价值工程》2004,23(3):96-97
近几年,金融安全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各界的注意,有的学者将其纳入了国家安全的范畴,随着全世界对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战后,国家安全的核心主要转向了金融安全。我国目前面临着如银行体系呆坏账数量庞大等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要在加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同时注重内、外监管的协调统一,以及国内监管与国际监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借鉴金融监管的国际新趋势改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峰 《经济界》2002,(4):78-82
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崩溃、银行大规模破产倒闭所引发的“大萧条”促使罗斯福政府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严格金融监管体制,由此成为世界各国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典范。然而,  相似文献   

5.
韩俊华 《经济界》2022,(6):12-20
美国网络借贷是一种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模式,而中国的网络借贷虽然得到迅猛发展,却迅速由信息中介模式异化成信用中介模式,并出现非法集资、资金混同、混业经营、产品异化等问题,以及传统金融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数字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双风险”共存现象,征信体系不完善、监管缺失、问题平台多是双风险的主要原因。网络借贷的本质是信用风险交易,美国有发达的征信体系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使网络借贷发展成为互利共生的金融科技生态。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网络借贷监管经验,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严格金融监管,以降低网络借贷风险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发展,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从而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幅度上升,表现形式日益复杂,破坏性越来越大.金融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表面平静的经济体内部累积,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维护金融稳定、化解系统性风险是所有经济金融政策的共同责任.因此,各国和国际都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监管重点并加以强化,以防止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顾龙 《总裁》2009,(11)
近二十年来,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挡,金融创新迅猛发展,由于各国中央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难以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危机呈不断增长之势.鉴于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8年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对影子银行的临管不力导致的,随后影子银行也走向崩溃.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在其中国际金融法治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国际上成立了相应的理事会对影子银行进行研究,达成某些决议.国际金融法制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于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对于各国都有影响的影子银行,我们国家出应该积极参与法治改革建设,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孟琦 《企业研究》2012,(22):172
随着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各国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重视,它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维护金融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商业银行保障自身稳健运营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一度成为各国金融立法模式和世界金融分业制度的鼻祖<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揭示了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纪元.在此之前,以德国等为代表的全能型银行业早已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业作为国际金融业的一部分,混业经营必然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能否顺应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及时调整监管重心和监管方式,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金融安全。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逐步开放,中国金融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如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等。但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水平无疑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因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由于其内在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有来自国际金融的种种冲击,因此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在金融危机的防范中,最重要的是银行体系风险和证券市…  相似文献   

12.
入世与我国金融法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本文从中国入世后金融业的相关承诺入手,分析了我国先行金融法律法规在税负差异、本土银行自主性和监管法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商业银行独立性,建立并完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各国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重视,它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维护金融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李倩 《价值工程》2014,(8):31-34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本文以基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综合考虑核心企业资信状况、供应链营运状况及宏观环境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模型评估其信用风险,通过与传统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下的结果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能有效地扩大授信范围,减少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进行金融监管制度安排和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金融经营本身的特征和中国现实的基本国情,打破模式之争。当前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机构的设置已不再适应金融经营的实际情况,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理应将在实际生活中起着监管作用的金融监管机构纳入到监管主体范围中来,并重新构建适宜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的专业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金融压制和金融管制十分严重, 金融投资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 而不是市场风险,我国的信用风险可能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违约、公司企业的违约以及家庭个人的违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金融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使得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以对接信贷需求缺口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总量的迅速扩张,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信用创造和金融的稳定运行。文章从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目前的实际状况出发,探讨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影响的两面性,通过准确把握其发展的根源和潜在风险,就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各国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重视,它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维护金融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商业银行保障自身稳健运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不断深化的金融体制改革中.评估业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复杂多样.使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遵循金融监管、尤其是国际金融业日益严格和趋向统一的监管要求、体现我国银行监管特点,是评估业在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的是2004年6月正式颁布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相似文献   

20.
赵坤尧  闵芳 《企业导报》2010,(1):202-203
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在金融系统风险监管上存在的巨大漏洞,也为世界各国提出了金融监管的新课题。在对各国面对新的金融危机所表现出来的新的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暴露出的不足之处,主要借鉴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及其应对次贷危机的金融监管举措,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