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反倾销实施中的贸易转向研究:以丙烯酸酯为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反倾销只针对对象国的措施导致从非对象国的进口上升,这就产生了贸易转向。我国目前已发起24项反倾销调查,其中绝大部分都以现金保证金的形式征收了反倾销税,贸易转向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的反倾销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反倾销措施的效应。本文试从反倾销导致的贸易转向效应角度来评价我国反倾销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贸易进出口大国,贸易进出口规模日益增长,伴随着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倾销案件逐渐增多,我国逐渐意识到对于倾销案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中国诉中国台湾、马来西亚与美国正丁醇案件中,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美国对我国的正丁醇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并且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倾销,采取合理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反倾销案件中获得胜利。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以及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会与国外产业间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突,这在客观上导致我国成为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和主要发起国。目前,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和对外发起反倾销案件已呈现出涉案  相似文献   

4.
印度反倾销对中国产业的影响:以氧化锌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华反倾销的国家或地区来看,近几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最多。从对华反倾销所涉产品来看,金属和金属产品最多。因此,本文以印度对华氧化锌反倾销案为代表来研究国外反倾销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项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用于保护国内产业安全、限制或制止国外企业和产品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法律措施,反倾销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但是在运用反倾销措施保护国内受倾销损害产业的利益的同时,下游用户及最终消费者在内的相关各方的利益可能会遭到损害,并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公共利益降低。本文通过引入“直接前项指数”,对产品在行业中的基础性程度进行反映;为产品反倾销中相关利害产业所受影响的衡量提供定量分析的基础,从而为反倾销案件中整体公共利益的衡量提供有益的判断框架。  相似文献   

6.
中国番茄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最近发展迅速,针对国外反倾销的预警工作才刚刚开始。而且可能性评估指标比较粗略,而且定量模型比较少,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从贸易、成本、定价、产业和法律5个角度系统地予以分析和衡量中国新疆西红柿酱在将来遭遇反倾销的可能性,并用采用了专家评估Delphi量化评估的方式,统计了最终比较一致的结果,标准差反映了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COMPAS模型基于2009~2011的月度数据估计我国对进口的聚氯乙烯征收反倾销税,对聚氯乙烯产业的贸易效应影响。结果表明对该产业征收反倾销税,会使本国聚氯乙烯的价格上升7.5%,产量增加3.1%,产业的收入增加10.4%,就业增加3%,设备的利用率达80.5%,并且我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也由81%上升到89.7%。但反倾销行为使消费者的福利损失约4.5亿美元,国家的福利损失近4千7百万美元。  相似文献   

8.
我国化工产业对外反倾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在我国外贸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大量进口化工产品不断冲击国内市场,进口化工产品倾销越来越严重,对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构成了损害和威胁,因此,有效运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我国受损产业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WTO《反倾销协议》和各国反倾销法对于反倾销实践中的损害确定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所适用的都是第一条标准,即"实质性损害"标准;而对第二条标准"实质性损害威胁"标准却鲜有适用;至于第三条标准,即"实质性阻碍一国产业建立"的标准更是很少提及。但是,随着中国与其贸易伙伴间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国内新兴产业的日益发展,无论是在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中,还是在中国国内产业对外提起诉讼的反倾销案件中,适用"实质性阻碍一国产业建立"标准的情况均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8—2011年中国基础化工产品反倾销案件海关HS八位税则号的涉案产品数据,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直接经济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反倾销指控对象国进口市场份额的趋势中能发现明显的进口限制效应;从反倾销涉案产品进口单位价格的变动中能发现较强的价格效应;从无损害或撤诉结案案例相关变量的变化中能发现调查效应;从先后两次遭受反倾销调查产品的对象国与非对象国进口市场份额的走势中能揭示贸易转移效应的负面影响;通过贸易限制、价格变动、贸易转移等方面归纳了对外实施反倾销措施的直接经济效应,突出了各种效应之间的联系,并设定实证模型对反倾销措施的直接经济效应进行检验,总体来看,对外实施反倾销措施能够起到保护和救济国内产业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不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是目前理论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省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和传统产业的对比,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规模和融资结构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股权资本对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的影响迥异,即规模扩张不利于传统产业提高经营绩效,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营绩效;股权资本降低了传统产业的经营绩效,却显著提高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绩效。这个研究结果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处于规模效应递增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同时表明其规模的扩张更倾向于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来实施。本文的研究结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际投资中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投资中污染产业转移的问题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理论分析认为,由于各国的环境标准存在差异,因而导致污染产业从环境标准高的国家转移到环境标准低的国家。在实际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以及转移的范围及程度多大则需要实证分析来验证。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环境标准与污染产业转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二氧化碳的减排也随之备受瞩目。碳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有效的经济手段,在我国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使用引力模型,利用2000年-2010年我国对9个样本国家的贸易数据,对碳税征收对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税对我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存在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其他国家征收碳税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征收碳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鹏  陆昱伊 《江苏商论》2022,(2):46-49,53
基于2003年至201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进口与高新技术产品专利量的数据,文章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文章的回归分析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进口数量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进口每增加1亿美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将增加8件.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做出了初步评估意见,认为中国还没有完全达到其反倾销法律规定的市场经济标准.欧盟评估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国内政界、学术界的不满,也引发出国内学术界和媒体对向欧盟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必要性的疑问与争议.本文从中国是否应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中国能否算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如何看待欧盟的初评意见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林涛 《商业研究》2011,(9):68-73
通过例证剖析目前美国"双反"措施对我国纺织业的严峻挑战,以及积极应对"双反"调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探索了造成美国对我国纺织品进行"双反"调查的国内外因素,剖析了美国"双反"措施的特点和危害性,从政府、行业、企业等视域提出了切实合理可行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专利制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追求高效的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大势所趋。专利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键因素,无疑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完善而有效的专利制度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本文希望通过实证分析获得专利制度是否对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呈何种影响方向、影响力度大小的有力证据,并基于专利制度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有效措施和建议。希望能给全国的专利制度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30年来,中国电力产业规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效竞争尚未形成,监管体制没有理顺,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合理,监管程序仍不规范。推进电力产业规制改革,国家应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进一步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进监管体制改革,促进合理监管程序的形成。同时,还应对电力企业采取合理的市场准入、质量标准等规制手段,推动电力产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菁蓉 《商业研究》2006,(6):206-210
目前,我国经济全面持续稳定的发展受到了考验。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的扩大;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总体的较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资源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西部地区应该突出发挥其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