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公司整体上市过程中的大股东“隧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耿 《生产力研究》2008,(14):57-58
在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利用公司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机会,采取转移优质资产、虚增注入资产价值、压低增发价格、套现资金等"隧道"行为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严重的不公。防范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关键在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广大投资者营造一个公平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1153家上市公司2007—2010年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地抑制大股东的隧道行为,对大股东支持行为却无显著影响;隧道行为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市场绩效无显著影响;支持行为对市场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上述发现表明,机构投资者不仅能有效地抑制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而且对提升公司价值亦有显著效果。这意味着"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举措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胜 《生产力研究》2011,(7):212-214
文章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导致的非效率投资及其治理的理论进行了综述。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形成机理,股权结构、利益侵占形成的非效率投资及其治理机制三个维度梳理了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攫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往往会造成非效率投资。研究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大股东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攫取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负债、发挥次股东的作用、完善股权结构和中小投资者保护法等治理机制能有效抑制大股东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2006~2012年成功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大股东投机行为及其对定向增发公告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投机行为对中小投资者存在导向性效应,大股东投机行为与中小股东投机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定向增发中存在严重的大股东发行时机选择现象,大股东通过操控中小股东的非理性情绪进行利益输送,且利益输送主要来源于中小股东非理性情绪推动的价格上涨而非增发股票发行价格折扣;大股东利益输送程度在牛市环境下远比熊市环境下严重,经营效益差的增发企业远比经营效益好的增发企业严重。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极大的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股利政策来"掏空"中小投资者,使得股利政策和投资者利益保护成为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焦点。本文将从股利政策的角度,对"掏空"理论、投资者保护影响的表现及原因、效果评价指标及措施三方面阐述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企业股权的集中使股东群体分化为控制性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而大股东和经营者一同成为企业的内部人,大股东一经营者合谋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隧道挖掘"成为现代公司的核心的代理问题.本文首先对大股东-经营者合谋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然后通过简单的模型分析了这种合谋行为会导致公司的次优投资和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7.
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大股东的寻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大股东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改变会计盈余的时间分布和误导投资者,从而攫取更多的隐性收益,造成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在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将降低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因此,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造成了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是资本市场诞生的开端.1990年我国分别成立了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代表了全国资本市场的建成.中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一直是整个证券市场多年来值得深入探讨及应对的问题.本文关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常见的大股东掏空手段深入揭发大股东掏空背后的诱因,并相对应的给出了建议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洪军社 《经济师》2006,(12):79-80
大部分中国的企业股权是相当集中的,现实中大股东有时无助于监督管理者,而且还会掠夺小股东,使公司治理趋于恶化。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对上市公司造成危害,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文章论述了我国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几种主要具体形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立场进一步提出了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资本市场》2011,(1):109-115
<正>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保护投资者权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然而,大股东利用种种方式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国家更是如此。在我国,后股权分置时代公司治理的整体水平一定程度得到了提高,但内幕交易、市场操纵、信息披露失真、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等行为屡禁不止,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了股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股东掏空下的经理人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股东的存在加强了对经理人的监督,但存在大股东掏空时经理人会与大股东谈判以降低其业绩标准,从而削弱经理人的薪酬激励监督。文章将大股东掏空与经理人薪酬激励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探讨两者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降低了经理人的业绩薪酬激励强度,并且实际控制人性质也影响这种激励强度。文章的研究为更全面地了解大股东的作用和两类代理成本的相互影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利益侵占假说",大股东可能通过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进行"隧道挖掘",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作为公司治理的可能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之下,机构投资者有能力、有动力抑制大股东的挖掘行为。选取2008年沪深两市A股的183个样本,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关联担保存在抑制效应。同时,我们发现,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即绝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绝对控股股东越不倾向于采用关联担保方式进行"隧道挖掘"。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   总被引:98,自引:3,他引:98  
本文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类似,在OLS回归中,我们未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变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我们采用了多种指标来反映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适度监管、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的同时实现对中小股东有力的保护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议题。在美国和日本上市的外国公司的自愿性退市,折射了过度监管出现的合规成本给企业带来的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尤其是对小股东保护更需加强。在中国设立国际板的尝试中,必须处理好合规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唐洋  刘志远  李伟 《当代财经》2011,(1):112-120
文章在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增发或配股(SEO)中的认购行为选择对恶性增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大股东是否参加SEO认购,上市公司都存在恶性增资倾向。但是,与大股东全部参加认购相比,大股东全部和部分放弃认购均加重了上市公司恶性增资倾向。其中,大股东全部放弃认购的恶性增资倾向最大,部分放弃认购次之。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大股东的认购行为选择,并为监督和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大股东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公司控制链微观结构的视角研究了大股东的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金字塔式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是大股东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两种重要方式,并造成了大股东对小股东掠夺的强烈动机.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分析了大股东掠夺行为产生的机理,大股东能够用较少的现金流权来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控制是掠夺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攫取更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4-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首次对2006年我国将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列入刑法这一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和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加大对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后,掏空风险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实际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有所减少。刑法调整后,由于实际控制人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存在掏空风险的公司的企业价值有了显著提升,且掏空风险高的公司企业价值提升得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抑制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提升企业价值方面,法律治理能替代独立审计治理的作用,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18.
股指期货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壮大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场革命。它的推出对股票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理念、投资结构、投资策略和投资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这些影响对于投资者在新环境下转变投资理念、投资策略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953家上市公司共4 765个样本为研究对象,控制了内生性后发现:由于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积累的监管经验有限,控股股东往往倾向于让强制披露显得更加完整,以便赢取良好的市场声誉,从而加剧了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隧道行为。为了隐瞒这种行为,盈余往往会被操纵。但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完善的法律保护与监管体系为强制披露的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在这类地区强制披露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