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中村是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近期的征地重点,调研结果显示城中村失地农民对土地征用、利益补偿和保障服务满意度不高。征地过程不透明,征地补偿费标准不统一,农民分得补偿经费比例过低,缺乏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和就业的配套措施,安置措施不能确保对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等是主要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应明晰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给予农民直接参与征地谈判的权力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风险共担筹措安置资金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2.
城乡一体化拆迁中不同利益主体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征收、征用城市周边乡镇的农村集体土地,这一过程牵涉到对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拆迁。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拆迁农民、政府和开发商在面对拆迁时的选择和反映做出相应的经济学分析,并且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应继续推进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在拆迁执行中加强监管,规范政府行为;健全拆迁补偿安置机制;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蔡顺华 《发展研究》2006,(11):89-92
由工业化、城市化而引发的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近几年的一个社会热点。各级政府为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新出路,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土地换保障、土地入股经营等是普遍采用的安置模式,但具体实施中存在许多不足。2005年,厦门市从失地农民未来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出发,首创了“金包银”工程模式。这一模式是对入股经营土地、留地安置模式的深化和创新,它对解决失地农民安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制度分割和政府征地行为失去约束是造成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性根源。制度分割导致征地的法定补偿标准失去合理性,而政府滥用征地权又进一步使实际补偿低于法定补偿标准。因此,开启城乡土地直接交易的市场通道和构建有效的征地程序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两项关键性举措。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德明 《生产力研究》2005,(8):44-45,10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许多农民被迫成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被政界和学界所关注。本文从土地功能演变角度阐述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以苏州为例,在评价现行征地安置补偿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并对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使得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且安置方式单一,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不充分,失地农民缺乏非农技能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措施:重视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强化就业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以及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不断增多。由于征地补偿不统一,失地农民的安置难,给社会增加了诸多不稳定因素,阐述了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带来的种种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传统保障方式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立法体系及配套制度存在较大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各项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应当完善相关立法,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完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多种途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9.
经济权益是失地农民权益的核心,是其他权益的基础和前提.对R安置区的调查显示,当前失地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缺失,主要表现为征地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偏低、分配方式混乱、安置办法欠妥、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等,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地征收补偿制度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因此,完善这三项制度是保障失地农民经济权益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若干问题,造成失地农民所获补偿不足,经济利益流失严重。指出征地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和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6.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