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走特色之路,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成了许多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宝塔村便是根据"优化一产"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以"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创立了"春潮牌"湖蒿,并建立了种植基地,致富了一方百姓,改变了村容村貌,带动了周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分析宝塔村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性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发展的策略,引领特色农业更好的发展,及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2.
黄石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有先天不足之劣势。所以,要发展该产业必须另辟蹊径,走创新发展之路。作者站在市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立场上,对发展黄石市纺织服装业提出财政对策。  相似文献   

3.
工贸城市发展下的特色农业是利用工贸城市资源环境禀赋与区位优势发展下的特色农业。依据山西省河津市工贸城市发展,构建以"链条式"服务与"物流式"流通两个方面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内涵及其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为河津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殯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之后,基础薄弱的广西沿边地区农业受到巨大的挑战。走"特色农产品低碳化开发"之路,以"特"、"优"、"无公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是为积极应对举措。而这一战略的施行,首先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提升低碳生产意识,发掘低碳生产举措;其次,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是该战略的发动机,因其可将特色农业低碳生产链优化、延长;再次,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特色农产品低碳化开发的质量与内涵;最后,利用自身在低碳农业科技上的优势开展跨国合作,把低碳农业产业链跨国延伸,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国际经验显示,滨水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参与应对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空间。本文回顾了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以来,沿江地区功能转变的历程,并结合新时期上海城市转型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发展需求,从战略优势、价值导向入手,对黄浦江两岸地区功能提升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市,郊区农业的发展必须更新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立足首都,面向国内外市场,走发展现代化城市型农业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特色农业之路,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郴州市苏仙区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目前苏仙区特色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苏仙区特色农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终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建筑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而我国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保护理论方法与实践管理亟待完善。以黄石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为背景,通过对盛家湾古名居的测绘及调查来探讨历史建筑的规划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黄石市经济和环境质量的分析,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黄石市今后的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创建绿色城市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品位,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复合型的商业文化旅游的新载体正生机勃发,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商业文化是生动的旅游文化资源。武汉具有稀有的商业文化旅游资源,汉口沿江地区是武汉商业文化的起始点。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对汉口沿江地区商业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增量再造。采取必要措施,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指标,运用U-S-SBM模型和Tobit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在2002—2016年期间总体呈平稳增长趋势,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仍未达到效率前沿,沿线11省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投入要素方面和非期望产出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和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排放过多是农业绿色生产无效率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农力度、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自然灾害、农田水利设施水平对其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能拓宽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高效率的环境,挖掘区域经济更为强大的发展功能,从而加快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基础最好的地区。而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龙头城市,将引领长三角城市群的加快发展。在坚持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基础上,对上海的产业发展给出明确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基于此,在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对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长江开发战略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的国家战略。也是西部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与突破口。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区域内存在较大的不平衡,长江上游地区相对落后。重庆作为长江上游中心城市,要发挥其城市聚集效应就必须探寻和实践依靠内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道路,寻求知识和技术为本的区域发展战略。重庆要加快企业集群的建构,增强集群效应与竞争势力;跳出农业看“三农”,促进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构建教育与培训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吸收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国以来,江苏省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先后实施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促进苏北大发展、沿江开发等五个战略。现在,江苏省已具备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条件,可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并拳,推进省域经济的联动和产业发展的互动,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逐步形成“产业布局一体化、企业配置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一体化、社会信息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指标考核一体化”的省域经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和布局是沿江开发中促进两岸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联动开发中产业定位的构思原则,分析了目前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和定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搞好跨江联动中两岸产业选择和定位,实现苏南、苏中产业配套,做到“优势互补”和“错位经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意在对沿江联动开发的科学运作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为样本,选取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经济运行状况、社会进步态势和生态可持续水平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各维度权重不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权重有所降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具有波动性,且各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迄今为止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必然趋势。文章利用2006-200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FGL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FDI确实带来了产出的增长,但是对技术溢出的效应不显著。本土的自主研发投入无论是对产出效应还是对技术溢出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人力资本制约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但是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皖江城市带FDI并没有通过本土的研发资本投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8.
推动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对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背景、战略意义、空间布局以及中国物流空间格局演变入手,探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现状与问题、规划目标与建设重点,以实证分析重庆战略与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的契合,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泛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而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文章以瑞奇和克里奇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为基础,从限制性因素、目的地管理、核心资源与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四个关键因素及竞争(微观)环境和全球(宏观)环境两个辅助因素对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做了相关分析,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施"皖江示范区"发展战略已有时日。如何在税收政策上更好地促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加快缩小中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税收理论与实务上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皖江示范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开发时期上的相对滞后、人才的大量流失等方面考虑,在"皖江"实施国家层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也符合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