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偏离-份额法(SSA)将要素重置效率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1990年~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轻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和经济发展转型期,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0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检验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假设,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是物质资本要素,但文化产业与物质资本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结合能够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即文化产业与物质资本要素、人力资本要素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35个主要工业行业为对象,实证分析了1991—2014年中国工业增长的动力演变过程。研究表明,规模和结构是中国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规模因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始终较大,并且资本要素的规模变动效应明显超过劳动要素,而结构因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较低。工业内部的集中度在逐渐提高,工业增加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反映了中国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7,(1):72-88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实证结果表明:(1)得益于后发优势,1978—201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较高,增长动力约1/3来自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而结构效应的作用仅为技术效应的1/5。(2)2005年以后,中外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后发优势逐步衰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迅速下降;而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并维持了较高的TFP增长率;该趋势在二、三产业尤为突出,这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结果。(3)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所属领域和"金融与保险"、"房地产"等细分行业技术停滞或倒退却积累了更大比重的要素,存在要素资源配置"逆技术进步倾向";要素驱动特征不断强化,至2014年才出现扭转迹象。宏观和产业TFP增长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短期内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将要素资源引导到技术和效率水平更高的细分行业,借助结构效应实现TFP增长;中长期则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动各行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源于要素的不断积累和优化配置,而制度的持续调整与完善则强化了这一过程,同时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及政府角色的转换也有效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另外,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均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城乡结构城镇化与户籍结构市民化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三大趋势特征, 并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多重冲击与交互影响. 考察人口多个维度结构变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 对更好地把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这种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市民化趋势会对经济增长分别产生负面、 正向以及U型影响. 从交互影响看, 随着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弱化城镇化与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市民化则有助于改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尽早以市民化助推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差距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书敬 《财经科学》2008,(3):108-116
在考虑人力资本要素的基础上,将中固30个省份1990-2005年的经济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分别考察了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使用绝对收敛方程分析了它们的收敛效应.结果显示,1990-2005年中国30个省份的技术效率为0.8;经济增长的77%是由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的,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3%左右;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地区问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不仅需要要素积累,还需要增强落后区域的技术进步能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年到2008年间3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的技术进步在升高,而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却在下降。具体到东、中、西三大部区域经济的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且呈上升趋势,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但中西部的技术效率在下降。这表明东部地区更多的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管理生产经验来推动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却越来越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正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升和多元的创新;经济结构也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摆脱"速度情结",保持"平常心",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相似文献   

10.
从生产函数看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动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用生产函数将就业结构变动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来,可以得出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及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