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十世纪末,人类社会呈现出经济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繁荣景象,同时,又面临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严峻现实。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纷纷致力于探索保护环境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转型的选择热点。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极低,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的利用和消耗非常大,如何充分利用好资源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盘县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发展势头强劲.同时,以煤电经济为支柱的单一型的工业经济也制约着盘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盘县急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盘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盘县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3.
吉亮 《经济导刊》2007,(11):100-101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十分匮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排在世界第53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率比较低,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丽燕 《经济师》2007,(5):192-193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农业循环经济以其“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特性而理应成为实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3,(7)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顺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应运而生的,是建立在对煤炭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山西煤炭企业是山西经济举足轻重的传统产业,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山西煤炭企业实现跨越转型的必由之路。文章针对山西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探讨实现山西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发展势头强劲,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同时又遏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通过实施确立新的经济发展观、树立新的资源观、建立生态产业、完善支持保障体系等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丽  张金双  司南魁 《经济师》2011,(6):241-242
石油石化企业是石油资源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资源消耗的消费者,要想让石油石化企业提高资源节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是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循环经济的涵义入手,论述了油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闫慧琴 《经济师》2015,(4):35-38
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都曾经进行过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都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国情的情况给出了不同的分析。中国也曾经广泛参与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如:何为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是经济要发展、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条件、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基是自然资源、何为循环经济。然而山西省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后续发展能力薄弱、生态环境的压力非常大,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增长模式落后。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把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作为当前循环经济的焦点,从企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五个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企业、行业与社会之间静脉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之间的产业链;加速制定出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执法部门的帮助下,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提出了一些观点。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包锦阔 《发展研究》2005,(10):72-73
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以上,这是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12.
夏青  梁钰 《技术经济》2004,23(4):31-33
<正> 一、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特征;而前者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而要发展循环经济,I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东 《经济导刊》2007,(7):117-118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指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小文 《生产力研究》2006,(12):146-148
文章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剖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存在的资源短缺、回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从煤炭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戴雯 《铜陵学院学报》2006,5(3):15-16,24
在铜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凯 《经贸实践》2004,(12):23-24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国内保障程度低,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从我国从深圳建立了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翻天覆地的变化着,二十多年间,我国的经济情况变化巨大,但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过于粗放的经济增长使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已经承受不住,长此以往,即使不考虑环境资源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会使我国经济呈现增长临界状态。因此,我国必须下定决心加大力度将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彻底改变,以符合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带入到经济生产中来,以循环经济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壮大。对于我国来讲,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已经将中国压弯了腰,只有使资源实现循环的利用方式,使每一点资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将我国从人口和资源压力中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论述了循环经济及其特征,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并从生产、产业、技术、经济、法规等五大体系方面分析研究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大丽 《经济师》2007,(4):267-268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原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只有通过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正确发展模式的选择、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支撑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来探索适合河南区域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河南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