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将这一理论引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篇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2.
康建荣 《中国市场》2009,(1):142-143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缺乏衔接和连贯手段的使用。本文通过对语篇连贯和衔接理论知识的讲述,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传授的一些连贯和衔接手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该文提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篇衔接手段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讲解语篇衔接手段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选取范文进行语篇分析,最后让学生仿写,以此培养学生有效运用语篇衔接手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阮彬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8):164-165
语篇衔接是语篇的重要语言特征之一。而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作文,从语篇上讲,构思不严密,谋篇布局不合理,前后照应欠缺,语义不连贯,加上语言表达模糊不清,使文章读起来特别不通畅,从而显得混乱无章。鉴于此,基于Hal-liday&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统计分析了高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衔接手段及错误,并提出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词汇衔接是一种非结构性衔接手段,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多种衔接机制之一,但多年来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词汇衔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衔接不是语篇连贯的唯一手段,但衔接机制对语篇阅读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促进作用。在阅读理解中,在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项一定与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语言教学中,阅读仍旧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以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为突破口,有意识地锻炼学生恰当运用词汇衔接手段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6.
衔接作为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在词汇衔接领域成果最为突出者当属侯易。然而,国内外学者对衔接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词汇衔接,却相对描述较少。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以侯易关于词汇衔接的发展为框架。对比了英语及其汉语翻译对应语料(Hartmann称之为A类语料)的词汇衔接,探讨两种语言所采用的具体词汇衔接手段的异同,以及在运用不同衔接手段时的数量差别。本研究把词汇衔接手段划分为九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类似九九乘法表的重复矩阵,然后又用衔接数目代替矩阵内的具体词汇,并以此建立各句之间的联结网络。本文尝试将所选取的英语原文同汉语译文进行对比,从而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阐述同一语篇内容时在词汇衔接模式方面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对中国学生双语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严征  谭倩  吴瑕 《致富时代》2011,(11):225-226
写作,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英语学习者需要获得的能力之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及英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对英语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不仅仅是堆词成句、累句成段,也要注重语句间的连贯。该文采用了问卷和错误分析两种方法对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评估了学生写作学习重点,运用衔接手段的能力以及写作中存在的困难等。然后,以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所写的文章为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依据,运用错误分析理论对各语句之间衔接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了学生英语作文中在应用语篇衔接手段时出现的问题。该论文建议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进行一些衔接手段应用训练,以搀兼举肆曲衔挂啬识  相似文献   

8.
朱淼 《品牌》2014,(11)
在系统功能语法下的语篇功能中,主位结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位述位的衔接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训练阅读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主位结构理论来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宋阳  岳晨 《中国市场》2013,(25):135-137,141
本文简要论述了语篇衔接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种衔接机制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测试的具体特点,以近三年相关真题题目为基本素材,对语篇衔接理论在四、六级考试听力试题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并探索以衔接理论为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0.
谭文辉 《中国报业》2012,(10):70-71
新闻评论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其语篇的连贯需要借助于显性衔接手段如命题结构标记语,更需要依靠语义逻辑衔接、主、述位的推进、时态的发展以及语境的变化和社会变革等隐性衔接手段。加深对隐性衔接手段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识别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1.
语篇教学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存在一定得局限性。本文从分析英语语篇教学现状八手,指出了在语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以使学生提高语篇阅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4,(2)
听力是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样,听力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文以功能语法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衔接与连贯理论的运用,特别是从衔接的语法手段、词汇手段方面对英语专业四级听力部分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此分析,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文章,获取有效的语篇信息,提高考试中听力部分的理解力,进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听力材料的脉络,更准确的作答。  相似文献   

13.
语篇衔接理论对于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英语和汉语的衔接机制具有各自的特征。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机制进行了总的比较分析,并针对两种语言的差异,通过分析例子阐述了如何在口译中通过使用恰当的衔接手段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相似文献   

14.
李鹏  黄毅  杨文华 《中国市场》2013,(34):174-176
衔接理论揭示了英语语篇中不同成分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而衔接手段对于英语听力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商务英语听力材料进行实例分析,说明如何把握衔接手段,提高听者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快速而准确地理解听力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并对商务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英语时态的习得一直是非英语母语人士在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复杂问题。研究者针对非英语母语人士在英语时态使用时所出现的错误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针对这一现象,主要回顾了相关文献,发现学习者常忽略的三个主要因素为:词汇体的类型是影响时态标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语对目标语时态习得的影响受目标语的水平和词汇体的交互影响;语境框架是维系语篇时态前后一致的重要衔接手段。  相似文献   

16.
宋阳  吴迪 《中国市场》2013,(30):189-190,214
本文概述了语篇衔接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语法、词汇等各种衔接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选取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听力语篇,对于基于衔接理论的语篇分析模式的具体应用加以阐述,探索以衔接理论为指导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水平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个体读者的阅读水平千差万别,处于不同水平层面,那么阅读活动本身是否也可分为不同的层面?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突破口又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可从语篇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宏观上剖析英文篇章结构及语篇衔接连贯的方式和手段,探讨妨碍学习者阅读水平提升的原因,找出应对措施,以期作为教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马媛 《科技转让集锦》2008,(20):109-109
通过理论来阐述课堂语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英语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作为贸易活动中的沟通手段,商务电子邮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体现出鲜明的词汇衔接特征。本文以国际商务电子邮件为语料,对衔接在语篇建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商务电子邮件语篇建构中,衔接不仅能够连句成段、缀段成篇,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调节语篇的交际效果。这一结论将有助于深化对商务电子邮件语篇及其衔接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商务电子邮件的写作、理解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阅读一直被人们看成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在心理学领域中已经有了很深的探讨。在心理语言学中,语篇阅读到底是产物还是过程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但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连贯和衔接在阅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语篇中的连贯和衔接的“对应论”,提出传授连贯衔接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1976)在他们出版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下称《衔接》)一书中提出了语篇衔接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衔接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在语篇中的具体体现。此书出版后,立刻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如哈桑(Halliday and Hasan,1985)和马丁(Martin,1992);有的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批评意见,比较集中的是语篇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问题,认为它不能保证语篇连贯,如维多逊(Widdowson,1977)认为,衔接是一种言内行为,而连贯是言外行为,是由其语用功能决定的;而布朗和俞尔(Brown&Yule,1983:66)则把衔接看作一个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