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改革开放后宏观经济显现不稳定性,使经济出现波动呈现不规则态势,本文运用我国GDP数据,对宏观经济波动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并总结其波动特征,为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宏观经济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民经济基本承载体的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即房价增长幅度与GDP增长率密切相关。本文笔者对房价波动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进行辨析,并提出房价软着路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由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信贷环境恶化,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其最优选择行为是发生较为严重的信贷配给行为,这将导致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下降。由于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将会引起融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投资下降,在投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其结果是宏观经济衰退更加严重,宏观经济陷入经济衰退与信贷配给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宏观经济衰退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大。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具有与上述相类似的过程。可见,信贷配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加速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虽呈现关系型信贷配给的特征,但也具有上述功能。  相似文献   

4.
孔煜 《经济论坛》2006,(17):45-46
与一般商品不同,房地产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和生活资料,又是一种资产(不动产)。在现代经济中,房地产作为家庭财富和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抵押品,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房地产资产价值与房地产价格息息相关,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无疑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理解房地产价格波动内涵的基础上,试图从消费和投资的角度对我国房价波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GGDC产业数据库和PWT宏观数据库提供的跨国数据,选取1976-2010年33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别用制造业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制造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衡量制造业规模,用经济增长率标准差方法和HP滤波方法衡量经济波动,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制造业规模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制造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与人均实际GDP均呈现倒U型关系,人均实际GDP达到10000美元时(2005年不变价格),制造业规模达到极大值.基于总体样本的估计发现,制造业规模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制造业规模扩张有利于减缓经济波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基于分地区样本的估计发现,制造业规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规模扩张有利于减缓经济波动;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规模扩张可能会加剧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变化与服务业结构变动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为深入揭示宏观经济波动指标与服务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宏观统计数据,运用Moore结构变化值、HP滤波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定量方法,系统分析宏观经济波动与服务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服务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并且其影响是中期的,并不具有短期和长期影响.服务业结构变动主要来源于服务业内部增长率的波动.运用VAR模型分析表明,服务业内部增长率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存在四条传导途径,其中以房地产为枢纽的途径作用明显.总的来说,服务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中期影响,政府应当通过控制传导途径以平抑服务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笔者考查具有风险厌恶偏好的由生产商主导的两级供应链,利用均值方差方法分析利润分享契约机制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提出了考虑风险因素情况下的利润分享契约机制,得出集中决策下供应链达成协调的充要条件.笔者讨论分散决策情况的斯塔克尔伯格博弈均衡解,并通过数值分析研究验证:分散决策时无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相比较于风险中性的情况,风险厌恶假设下供应链的收益会产生效率损失,而且成员越厌恶风险,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方法,分别研究了在支出法和生产法GDP核算下,经济结构调整是否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熨平"效应。结果发现:(1)无论是以支出法还是生产法来衡量GDP,经济结构调整都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有限的"熨平效应"。(2)结构调整之所以对宏观经济的"熨平"作用有限,是因为中国自1986年以来的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偏差。(3)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较强。(4)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需要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提高波动性小的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占GDP的比重,同时减少波动性大的第二产业中各行业占GDP的比重,控制第二产业内部高波动性行业的发展速度或努力使其波动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发生了很大调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均等性转移支付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中央政府的均等性转移支付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财力均等化;另一方面,均等性转移支付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升了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能力。笔者认为,无论是出于政绩考虑,还是出于改善辖区内居民的社会福利考虑,地方政府有激励维持辖区内的宏观经济稳定。均等性转移支付放松了地方政府预算约束,使地方政府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增强,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本文根据中国31个省份1995—2012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均等性转移支付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均等性转移支付有利于减缓宏观经济波动,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0.
11.
银行业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理论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我国银行业发展在各种冲击引发宏观经济波动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揭示其影响机制后,本文采用我国宏观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我国的经济运行过程中,银行业发展在货币冲击引发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过程中确实产生了抵消效应;而银行业发展在实际部门的冲击引发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过程中未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经济研究》2017,(12):46-61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8—2016年的数据整理发现,经济上升时,住宅用地价格与基础设施投资同步上升,但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征税却反向变化,即存在地方税收政策的反周期现象;同时我们还发现,住宅用地价格在大小和波动上均显著大于工业用地价格。根据发现的特征事实,我们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DSGE模型。在本模型中,地方政府区分了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用税收收入和卖地收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求解Ramsey最优财政问题。我们通过对模型的贝叶斯估计,从理论和数量上剖析了土地财政动态加速器机制,并发现这一机制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违约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博  李力  郝大鹏 《经济研究》2019,54(3):119-134
本文首先测度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并从宏观总量层面检验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于违约风险和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构建包含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风险冲击的非线性DSGE模型,使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货币政策规则刻画中国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违约风险和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带来违约风险的上升和产出的下降。(2)当违约风险较高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产出的负向冲击明显更强。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效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更好地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15.
《经济研究》2016,(5):27-40
科学测算经济波动的强度和驱动因素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本文首先建立条件马尔科夫模型,测算发现延续大稳健与开启增速换挡是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典型事实。为进一步探究其驱动因素,本文建立了刻画经济系统时变性的TVPSV-VAR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大稳健态势得以延续是结构冲击的刺激和传导机制双重渐变所致,分别表现为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波动性下降以及经济系统对于冲击的传导显现出明显的缓冲作用,因而经济的自我稳定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二,增速换挡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和外部负向需求冲击长期化二者叠加的结果。供给冲击主导的经济增长长期趋势进入下行通道是主要因素,这是始于2006年的渐变而非2012年以来的突变,2012年的加快改革已使降速放缓但仍未实现托底;需求冲击主导的周期成分持续为负则是助推因素,微刺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但未足以转变冲击方向。新常态下的减速治理必须改革和调控双提速,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变革以平滑和扭转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趋势,同时迅速调整财政货币政策以对冲负向需求冲击常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勇 《当代财经》2012,(1):54-66
基于将银行超额准备金分解为预防性超额准备金和非自愿超额准备金,以及将非自愿超额准备金作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衡量指标,并对非自愿超额准备金的波动机制及其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发现1998-2010年期间,在外汇占款和银行贷款的综合作用下,非自愿超额准备金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然后再次下降的走势。而且从短期看,非自愿超额准备金的累积会对产出、价格和银行贷款产生负向效应,但从长期看,则又体现为正向效应,从而放大和加剧了宏观经济波动。在此情况下,货币当局在流动性管理过程中,应审慎针对非自愿超额准备金展开微调性操作,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8,(1):21-34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多级政府结构往往为传统的财政政策文献所忽略。本文将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结构引入主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考察财政分权下地方性财政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1)具有财政分权的多级政府基准模型可以解释约64%的总产出波动、47%的投资波动以及62%的消费波动;(2)地方性公共投资对本地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地区间贸易对其他地区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且该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财政竞争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加强,因此财政竞争为地方性投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传导机制;(3)反事实分析表明,深度财政分权会在短期内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的波动效应而削弱中央财政支出的波动效应,同时又在长期提高整个经济总产出与社会总福利。本文为定量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政策动态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陈安 《经济经纬》2012,(3):156-161
笔者采用SVAR方法实证1995年1月至2011年2月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论证了汇率冲击的动态传导机制,得出了如下结论:人民币升值总体上不利于净出口和实际产出的增长,并导致在近期和将来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长,人民币的升值总体上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9.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much theoretical work has been expandedto draw the implications from the fact that agents use theirprivate information strategically. However, only recently havethe consequences been subjected to empirical testing. This paperaims at introducing the reader to this newer empirical literature.(JEL D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