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四川是流动人口的流出大省,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收益。因此,对四川省的农村流动人口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利用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对四川省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二代流动者呈现出与第一代流动者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平台为公众提供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性,全国范围内兴起政务微博建设的热潮。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文章通过对皖江示范区政府官方微博建设的研究,探讨皖江示范区政府官方微博建设的成效及不足,为皖江示范区政务微博建设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人口流动的增加,给国家人口管理工作带来巨大难题。面对这一不利局面,人口管理人员应深入分析城镇流出人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城镇化进程中流出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高人口管理效率,保障民众基本利益,稳定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际产业转移是要素在空间层面的转移和重新聚集的过程。由于一国之内劳动力市场不能有效分割,欠发达地区无法保持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资源优势。本文基于劳动力流出大省安徽省的统计年鉴和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劳动力跨省流动趋势及代际差异。研究发现,安徽省劳动力跨省流动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但占总流动人口比例有所下降,新生代劳动力正成为跨省流动的主要力量。本文研究也表明,东部地区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尚未完成,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支撑条件在中部地区并未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前,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全国流动人口大军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而且数量还在逐年剧增。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同时对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否安排好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应该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格外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数据     
正我国流动人口达2.47亿呈现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趋势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也是连续出版的第7本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人口的流动迁移行为的主导因素。未来,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增速放缓,但持续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同时,流动人口呈现了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等新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流出地的视角研究流动范围对农村外出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选取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农民工主要输出省份河南省和安徽省的流出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跨省流动和市内跨县流动,省内跨市流动具有最高的长期居住意愿,因此更容易实现城镇化和市民化。按性别、年龄分样本回归以及使用混合估计模型和PSM检验解释变量的内生性,回归结果间略有差异但不会改变基本结论。本文从收入预期、融入成本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方面解释流动范围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影响机制的检验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8.
《南方农村》2010,(6):21-21
<正>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报告显示,如果我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到2050年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人左右,但每年新增流动人口由近600万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300万左右。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江苏省农村流动人口统计资料,本文归纳了现阶段江苏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并运用时间趋势外推法对其中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了人口流动对江苏农业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的相关策略,试图为推动江苏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存在着流动人口输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相反的人口流动模式。 江苏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一经公布,就令不少人大跌眼镜:这个地处长三角、一向被看作人口流动目的地的经济发达省份,在多数市流动人口净输入的同时,竟然还存在南通等流动人口净输出的市,出现了流动人口输入、输出两种不同模式并存的局面。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如何形成这两种人口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流动趋向家庭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农村》2003,(6):44-44
我国的人口流动正逐渐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的“单身方式”外出,而是以“举家迁移”的形式进行流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迁移问题专家段成荣教授分析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流动人口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先锋阶段;二是家庭化阶段;三是大众化阶段。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中的家庭化过程。这也使得流动人口中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在我国超过1亿的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到19.37%。…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落户限制的放开,流动人口的规模逐渐增大,如何吸纳更多流动人口助力经济发展成为城市面临的难题。本文利用百度迁徙数据分析过年前后河南省地级市流动人口迁入和迁出情况,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城市选择的因素。研究发现:地理因素是人们迁徙首先考虑的因素;其次人们更偏向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和公共服务好的城市;最后房价对人口的流动有一定的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四川省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人口大规模流出对农村家庭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比重大幅下降,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代际分离普遍、家庭结构严重老龄化。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后果是:家庭的稳定性被动摇,传统家庭代际关系遭到破坏,家庭养老的基础被削弱,农村家庭的农业生产经济功能弱化。建议:重视农村家庭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公共服务,推动家庭整体流动,促进流动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4.
人口流动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各种管理体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不断地向发展较为迅速的区域流动。正是基于此,流动人口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当前社会现状来看,流动人口社会与公共服务明显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管理体制重的跨区域和跨部门不能获得有效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实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助于解决流动人口诸多问题。本文就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其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获得就业机会是基础保障,提高就业收入是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提升是实现人口跨区域流动并且提高就业收入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2013—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就业行业、就业单位到就业收入以及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分布等方面,对一线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人口流动做了独立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样本调查期间流动人口收入增长趋势明显;对个体而言,跨区域流动,高中及以下受教育者的主要动机是获取就业机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则主要是收入驱动;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流动距离对就业收入具有"乘数效应",流动范围越广,就业收入越高,这是流动人口就业收入呈现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增强专业技能培训,对促进流动人口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皖江示范区建设推进以来,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同业竞争。各示范区互相杀价,招商的成本不断攀升;二是难以引到真正的大项目、好项目,发达地区只是把落后的产业向内地转移,真正的好项目、大项目难以引进来,更谈不上促进示范区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创业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板上市既是国家培养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也是安徽省发展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型安徽"、"工业强省"以及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的重要路径。为此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字号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六安市的舒城县和金安区被纳入规划中。从示范区发展4年多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此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形势和执政理念的变化,我国流动人口政策一直进行着相应的调整。流动人口政策能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文章从劳动生产率角度出发,分析人口流动政策调整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对劳动力流动的生产率效应以2000年为界总体分为两个阶段,以前两者关系显著,以后相关性开始逐步降低。最后,文章对新形势下潜在的改革红利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