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育的影响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妇女迁移流动往往导致生育率降低。但也有研究认为,第一代迁移妇女的生育水平与原居住地没有迁移妇女的生育水平接近。对于上述现象学者们给出了多种理论解释:中断假说、适应假说、社会化假说、选择假说等。国内关于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育的影响有"多生论"和"少生论"两种结论。导致矛盾结论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研究选取的测量指标不同和比较的标准不同所致。中国"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更低"究竟是"进度效应"还是"水平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2.
樊小钢 《经济学家》2004,(3):117-118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5亿,其中又以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人口为主。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很低,很容易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维护流动人口的权益,改善他们的处境。1.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核心—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由城乡比较收益差别而产生的来自农村的“推力”和来自城市的“拉力”共同构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初始动力,但这些流动人口能否顺利转化为城市人口则还要取决于各种制度因素。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农业的进步也使得农村出现很多富余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的魅力之一就是可以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足够的平台给有需要的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也渴望能有平台获得更大的成长,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搜集和阅读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探讨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找寻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办法。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论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从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和可操作的角度出发,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宜实施分类分层,首先确立强制性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第三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然后是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流动人口的内涵 国际上对流动人口的通用称法是“迁移人口”(“Migrant Population”或者“Migrants”、“Migration”)。根据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编写的《多语种人口学词典》,“迁移”是指“空间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常住址的改变,并常跨越行政边界。这种常住址的改变可以是长期的,半长期的,甚至是短期的”。国际上公认的人口迁移定义是指为居住的目的而进行跨越一定区域界限的人口移动。一般在时间上规定,移人某地居住一年即为该地的移民。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典型外销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历史因素影响,户籍人口呈现岛内老城区聚集度高,岛外均衡分布的态势;流动人口分布则表现了沿主要入岛交通干道或岛外工业园区聚集的特征。确保工业区与人口居住区的环境隔离,提升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将对各区协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的程度可能与流动人口迁移的具体模式有关.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检测调查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迁移模式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存在以下影响:第一,相对于单独流动而言,只与子女一起迁移、只与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流动个体市民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市民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最大,大约使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提高5.8个百分点.第二,只与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这两种迁移模式对年轻流动个体、女性流动个体和高中以上学历的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于这三个群体,父母在提高其市民化水平方面的积极影响仍然存在,且边际影响更大.第三,对于未婚流动个体,与父母一起迁移对其市民化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规模空前的人口流动,人口流动统计必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引起人们对人口流动概念理解的歧义,从而出现社会上和学术界对相关概念和指标使用的混乱。笔者根据中国的国情,从统计学的角度对与流动人口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人口流动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科学适用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以期解决当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较为全面、综合地从8个层次选择了一系列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的精确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转移与省际转移的驱动机制不同。相对较高的迁移成本使得跨省迁移的决策更需要劳动力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转移决策更多地取决于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宏 《经济学(季刊)》2013,(4):46-53,19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描述了广东省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征及变化。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巨大,性别比升高且在各年龄组呈现均衡化趋势,年龄结构老龄化,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地区及区域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来源地以外省为主且主要集中于临近的中西部省份,居留时间呈现两极分化且以经济目的为首要迁移原因;同时,流动人口的就业率较高,行、职业分布与户籍人口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对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及人口发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以吴江为例,对苏南流动人口生育意愿中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生育时间与生育动机四个要素分别作了考察。就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客观要素与生育意愿中四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生育动机是生育意愿中的核心要素,对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与生育时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问卷,结合座谈会反映的情况,分析上海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及其在上海的分布状况。能够为上海市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0年人口普查0.95‰抽样原始数据,分析了人口流动对于中国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影响,按照“流动人口”的不同归属对于老龄化形势的影响效果,将全国分为三类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在内的“流动人口”减轻其老龄化压力的地区;江西、安徽、四川、湖南等“流动人口”加剧老龄化压力的地区;河北、内蒙古等“流动人口”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影响不明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是全国人口迁移流动最多的地区,流动人口给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促进加快了广东的发展,流动人口也引起了广东省人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过对近十年来广东省流动人口的特点,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及对广东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内容的梳理,总体看来,该研究涉及的面还不够深入和丰富,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市普陀区、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社会融合因素与居留意愿正相关,家乡联系与居留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从制度因素来看,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改变了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流动人口在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客观方面的负经济效应,即带来一系列社会成本.减少流动人口外部不经济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考察了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近年来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之后推迟了初婚年龄。实证结果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特征表现为男高女低、农业户口低于非农业户口、少数民族高于汉族的特点,且随着自身和配偶教育程度提高而推迟;新生代流动人口跨省通婚的,其初婚年龄高于省内通婚的。在就业特征方面表现为经济能力较强者可能会比经济能力差者初婚年龄来得低。此外,乡城流动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更多受通婚圈、配偶教育等社会融合因素的影响,而城城流动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多受自身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也给城市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以流动人口的重要输入地——广东省为例,从外部资源环境与城市内部条件两个角度对流动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流动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与我国三个典型的城市群相比,长株潭城市群的流动人口动力、来源和规模具有地方特点。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构建中,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除了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外,社会及流动人口个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各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服务为出发点,开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