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亚太地区的原油消费总量为1510万桶/日,其中本地区自产原油占44%,中东原油占51%,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的原油占5%。2000年亚太地区的原油进口量预计将增加到1130万桶/日,其中39%由本地区自产,采自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分别占55%和6%。中东原油在亚太地区原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上升到2005年的64%和2010年的69%。未来15年以布伦特油为基准的油价对亚太地区三种原油价格公式的影响将明显加大。1998年亚太地区的油品净进口量预计将达到260万桶/日,2000年将达到290万桶/日。2000~2005年,亚太地区的粗柴油、液化石油气和石脑油可能缺口较大,而汽油将保持供求平衡,并可能有少量的剩余。汽油、石脑油的价差将变小,粗柴油的价格将超过汽油的价格,低硫燃料油和高硫燃料油的价差可能加大。在未来的10~15年里,亚太地区的石油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中东石油产量增长的绝大部分将出口到亚太地区。亚太地区还将从西非、北海和拉丁美洲进口更多的低硫原油。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亚太地区主要石油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其中汽油、煤油、柴油呈净出口状态,主要进口油品为石脑油、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亚太地区乙烯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石脑油需求的增长.2006年亚太地区的石脑油进口量约为90万桶/日,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石脑油进口量将分别接近120万桶/日和超过140万桶/日.2006年亚太地区燃料油的进口量约为65万桶/日,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85万桶/日和120万桶/日.2015年前,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需求年增长量将基本维持在75万桶/日左右.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炼油能力的不断扩大,2015年亚太地区的石油产品供需将基本平衡,其中,汽煤柴油的供应仍将大于需求,部分需要出口到欧洲和北美等地区,液化石油气、石脑油和燃料油等产品需要从中东等地区进口.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炼油能力的扩大将使该地区的石油产品出口量不断增长,从而使亚太地区的炼油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国从科威特进口原油536万吨,比2007年多进口原油173万吨,增长48%,科威特已成为中国第七大原油进口国。 科威特石油公司对外宣称,到2015年科向中国出口原油将达到50万桶/日,而2004年则为18万桶/日。 中科两国政府于2004年6月签订了油、气领域合作备忘录,科威特石油公司于2005年在北京开设了公司办事处。  相似文献   

4.
从80年代后半期起到2000年,国际石油需求总体上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各国各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经合组织原油需求增长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原苏联及东欧地区呈先大幅度减产,到90年代后半期有所回升的变化过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将以年增长率6%的速度递增。从原油供应情况看,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将因美国和原苏联地区减产而在较低水平徘徊,世界对欧佩克尤其是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将增加。总的看来,90年代世界石油供需将大致平衡。亚太地区由于主要低硫原油生产国产量增加不多或减少,加上内需量增加,使低硫原油的出口余力减小,导致90年代亚太地区低硫原油的供应趋紧;作为亚太地区低硫原油主要消费国的日本面临着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谈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五大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2000年原油加工最将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4~2.05亿吨。原油加工量中进口原油将超过1/3,达到7000万吨,比1999年增加3000万吨,该增量相当于1999年全世界石油消费增长(300万桶/日)的1/5。自1999年11月份至今年9月17日,国内油品价格已七次上调,同年初相比,原油价格上涨了21%,油品价格上涨了51%,已对国内运输业和社会消费  相似文献   

6.
亚太地区炼油工业正在放缓加工能力的扩张。截至2014年初,亚太地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213万桶/日,比2013年初增加67万桶/日。未来几年,亚太地区的二次加工能力将继续增长。尽管未来几年新增需求大于新增炼油产能,但亚太地区仍将面临运输燃料(汽、煤、柴油)的过剩。目前亚太地区的产能过剩接近300万桶/日,但这明显低于五年前的400万桶/日。到2020年,亚洲将继续保持液化石油气、石脑油和燃料油的缺口状态。预计亚太地区石油产品净进口量将从2015年的258万桶/日增加到2020年达的292万桶/日。长远看,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需要继续控制一次加工能力,增强二次加工能力尤其是生产高品质清洁燃料的能力,提高特殊原油处理能力和炼油化工一体化程度,进而提高炼厂收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带动国内石油需求较快增长。受资源条件限制,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而在石油需求强劲增长、原油加工能力增加、炼油利润得到保证等因素影响下,原油加工量和多数油品产量都较快增长;石油进出口继续大幅增长;国内油品市场价格波动下跌。四季度国内石油市场基本面将支撑石油需求较快增长。而在石油需求增长的带动下,成品油产量和石油进口量也将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国内原油产量1.9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净进口原油1.93亿吨,同比增长10.2%。其中,四季度净进口原油5100万吨,同比增长18.7%。  相似文献   

8.
据《世界石油》2005年2月号报道,由于全球经济全面转暖,需求不断增长推动着油价走高,加上低利率掩盖了高油价的负面影响,转而促使供需不断增长、油价持续升温。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加了260万桶/日,增幅为3.3%,成为1976年以来石油需求增加最快的一年(1976年世界石油需求曾达到330万桶/日)。石油生产方面,2004年全球原油产量达7172.1万桶/日,增加了233.5万桶/日,  相似文献   

9.
预计2030年前亚洲的年均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为2.1%,到2020年亚洲石油净进口量将达到2600万桶/日。2010年将是全球石油供应结构变化中的一个分界点,同时也是原油价格构成中的一个分水岭。届时亚洲地区对中东OPEC国家石油的依赖度将大大增加。亚洲从中东进口原油的价格平均比美国或欧洲要高出1~1.5美元/桶,长期的亚洲溢价造成了亚洲石油消费国每年要向中东石油生产国多交50亿~80亿美元的石油收益。原油溢价还影响到包括液化天然气在内的其他能源价格。提议中的亚洲能源战略目标是:(1)以石油储备作为重要的应急手段,建立与各国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石油储备并积极开展亚洲各国间的国际合作;(2)维护稳定的原油价格,把能源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5)建立一个以石油产品为主的亚洲国际石油市场;(4)创造有利于长期投资且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资环境;(5)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6)鼓励发展煤炭,开发清洁煤技术,同时也要正确评价核电的价值,协调发展亚洲的各种能源。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危机后经济的逐步恢复,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出现了反弹,预计2000年需求仍将继续增长。由于亚太地区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和需求不断增长,这一地区未来10年需要进口更多的原油。尽管本地区从大西洋区域进口的原油也在增加, 原油和油品主要只能由中东产油国来满足。在今后10年间,中东地区增另的石油出口量的80%将进入亚太地区相比之下,美国将继续使本国的石油进口来源更加多样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未来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9697万吨,其中原油进口量为16317万吨,比2006年的13880万吨减少2437万吨,下降17.6%;油品进口量为3380万吨,比去年下降7.1%。石油出口量为1940万吨,其中原油出口量为389万吨,比去年下降38.7%;油品出口量为1551万吨,比去年增长25.6%。  相似文献   

12.
亚洲经济将在5年内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进到持续增长。随着各国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石油需求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逐渐减小,单位产值能耗将减少。所以,从总体看,亚洲石油需求将增加,但是增长率将低于危机之前的水平。在1999~2005年计划新增的360万桶/日的炼油能力当中、估计将有50~60万桶/日推迟到2005年之后建设。1999~2010年南亚和中国柴油供需存在缺口,其他地区总体上是供过于求。亚洲各地区汽油生产能力相对充裕,东亚地区2007年之后将出现供不应求。中国的燃料油缺口将不断增加,由于韩国到2008年将不再有过剩的燃料油,因此,中国需要考虑料进口来源的多样化。2003年或2004年之前亚洲的炼油利润很难高于每桶3美元,此后,假如石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炼油利润将提高到每桶4美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亚太地区油品需求量持续增长。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预计未来10年里,亚太地区油品需求仍将保持较强增长趋势,需求量将从1993年的70985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0815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3.6%。从油品需求构成情况来看,对以运输燃料为中心的轻质馏分油的需求旺盛,而燃料油的需求增长率较低。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已达7.2亿吨/年,目前位居世界第二。预计未来10年里,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本地区油品需求。亚太地区能否达到所预计的炼油能力,取决于资金来源以及环保要求等诸多因素,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亚太地区炼油工业前景及其对石油市场和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年代末开始,亚太地区的炼油业进入了又一个低利时期。虽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增加了炼油业的困难,但近几年石油加工能力的扩张是造成区域性炼油毛利下降的主因。通过增加转化和裂化装置,亚太地区的炼油厂增强了对原料的适应能力,更多的炼油厂转向炼制便宜的原油,包括重质高硫原油甚至高酸原油。预计从2011到2013年,亚太地区石油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将超过炼油产能的增加,给一些遭受重创的炼油厂带来短暂的休整机会。但是,随着中东地区新一轮炼油能力扩张的到来,亚太地区炼油业将陷入新的低迷期。亚太地区炼油产能的过剩从2008年的198万桶/日增加至2009年的383万桶/日,2010年将维持这一水平,2015年产能过剩将下降到22477桶/日,2020年又将增加至2467)-桶/日。预计亚太地区将成为所有交通燃料的净过剩地区,炼油商不仅将竞争本国和地区的市场份额,还要到亚太地区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洲和美国去竞争。  相似文献   

15.
美国石油贸易变化趋势及其对全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石油贸易格局发生了重要演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油进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对外依存度大幅下滑,同时,原油进口来源发生重要变化;二是2011年美国出现60年来首次油品净出口,2012年以来油品净出口量进一步增加.美国石油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将对全球石油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全球其他主要石油消费国获取原油资源腾出更多空间,同时使油品出口导向型国家或地区面临更大挑战,也增加了中国主要石油公司海外炼厂开拓市场的难度.美国能源自给率提高为其他石油消费国的能源独立和能源安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世界经济将步入新一轮的最佳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将略快于1996年,达到3.9%~4.1%。世界石油需求将比1996年的7170万桶/日增长190万桶/日(2.6%),达到7360万桶/日。亚洲地区的石油需求增长率预计将达到4%以上。随着日本、韩国、菲律宾及印度等国家放松对国内石油价格的管制,1997年亚洲地区石油贸易将更加活跃。美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其原油净进口量将比1996年增长4.7%,达到766万桶/日。1997年世界石油供应将十分充足。非欧佩克原油产量将增长160~180万桶/日,其中近一半的新增产量将来自北海。欧佩克除增加伊拉克60~70万桶/日的出口量外,石油供应相对稳定。鉴于1996年库存情况对油价的影响,石油公司会愿意适当增加库存,而1997年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预计也会发生有利于增加库存的变化。估计1997年世界石油价格仍将保持18~22美元/桶的较高价位,从各季度看,可能呈现1~2季度较高而3~4季度较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由广东油气商会主办的"2004年中国石油市场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眼球.会上专家的报告显示,世界原油市场目前仍是以供应为主导、以需求为驱动.2003年全球的原油需求量为7866万桶/日,预计2004年将增加230万桶/日,中国以85万桶/日的增量继续成为世界原油需求增长最强劲的国家.国际油价被拉高到每桶40美元以上,但世界原油平均的勘探开发与生产成本之和却只有12.3美元/桶.高油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原油与成品油进口量增势迅猛,成品油中又以燃料油的进口最为突出.2003年燃料油进口量首次超过炼油厂供应量,并突破2000万吨,进口依存度升至53%.为加快与国际接轨,改变中国在亚太燃料油定价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减少价格风险对宏观经济影响,并为石油市场开放和体制建设提供规范和市场环境,中国近期将先后推出燃料油期贷与石油中远期交易.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国内原油产量增速放慢,原油加工量和大部分油品产量较快增长:石油进口和净进口持续增长,出口减缓;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波动上涨,创历史新高。预计2008年中国石油需求将继续较快增长,原油生产保持稳定低速增长,石油进口仍将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将突破50%,石油价格将保持高位。  相似文献   

19.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IEEJ)表示,如果欧佩克产量保持稳定,维持在目前3000万桶/日的水平,那么2012年全球原油供需将保持平衡。世界石油需求将增长100万~110万桶/日,增至9010万桶/日;石油总产量预计增加50万~60万桶/日,增至9000万桶/日。预计2012年WTI原油平均价格为100美元/桶,在上下10美元/桶区间波动。  相似文献   

20.
2020年世界石油供需展望--国际能源机构2000年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1997-2020年世界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将为1.9%,到2020年世界石油总需求量将达到0.96亿桶/日,2020年将增加到1.15亿桶/日。石油消费的增长将主要来自运输部门。中国和印度将占非OECD(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三分之一。2010年后,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将超过OECD国家。兼并收购浪潮可能会在短期内抑制世界石油产量的增长,但是从长远看能够通过提高投资收益率推动中期和长期的石油生产。预计全球石油产量将足以满足预测期内的石油需求,不会出现全球性的供应困难。全球石油供应量将从1997年0.75万桶/日增至2010年的0.96亿桶/日和2020年的1.15亿桶/日。为了将石油资源转变成石油产量,需要巨大的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欧佩克中东国家,投资比资源本身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